當你讀范雨素的時候,你在讀些什么?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我是一個在朋友圈存在感很低的人,很少會在朋友圈發東西。但看到那篇《我叫范雨素》的開頭幾段,我就轉發了它。具備打動人心力量的文字,其實開頭就能看出來。

看完之后很受觸動,想起了許多所見過的,甚至現在還出現在我生命中的,與范雨素有著類似經歷的人,于是也想寫一篇文章,名字都想好了,叫《我身邊的范雨素們》。

但是接下來我剛開了個頭,就發現《我是范雨素》就在朋友圈和網絡被刷屏,各類關于范雨素的的采訪報道也相繼充斥網絡。莫名其妙地,忽然之間就有了一種看到羅爾的《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感覺,內心的抵觸感讓我沒辦法繼續動筆。

其實第一次看到羅爾的那篇文章被刷屏,本能地就不喜歡,總覺得哪里不對勁。——當然現在說這個像是馬后炮,但當時就那么覺得。

所以,《我身邊的范雨素們》我大概是寫不出來了。姑且在這里簡單分析一番,樸素的范雨素為何能打動人,我們在讀范雨素的時候,到底在讀到些什么。

關于身份。范雨素是一位底層人,出身農村,命運多舛——當然,你非要問她的命運是如何地不順,倒也說不出特別的所以然來。仔細翻看她的文字,發現她也不過只是一位普通的出身農村的70后女子,貧窮,多兄弟姐妹,輟學,打工,結婚,遭遇家暴,離婚,做育兒嫂,有兩個女兒……她的身上,并沒有那種低概率的悲情遭遇(白血病啦,車禍啦,被迫害冤枉啦……),所遭遇的家暴,似乎也只是普通級別的家暴,所遭遇的離婚,似乎也是普通級別的離婚。沒有類似小說般跌宕起伏地悲歡離合,也沒有心靈雞湯般地功成名就大器晚成,她的遭遇,所有出身底層的普通人都可能遇到,她的傷痛,許多出身底層的普通人也都可能體會過,大概正因為此,才引起如此多的人的共鳴。

具有普遍意味的傷痛,才是最能引起人共鳴的傷痛。

而難得的是,出身底層而又普通的她,具有坦誠且強大的敘事能力。在敘述她自己遭遇的時候,她在克制中顯示著閱歷所帶來的淡定,在不動聲色之中,讓你感受到底層生命的脆弱與驚心動魄。

是啊,生命本就脆弱,更何況她是一位女性。

關于女性。翻開歷史,你會發現,所有傳統社會中的女子的生命,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很難精致地去裝訂過她們。

文章中也是如此,母親也好,大姐姐桂人小姐姐梅花也罷,或者是作者菊人,她們每個人的經歷與遭遇,都難得精致。

甚至于在作者的描述中,胡潤富豪排行榜土豪家的如夫人(就是小三),也難得精致。即便“她的身材比模特曼妙,臉比那個叫范冰冰的影星漂亮”,可“她仍像宮斗劇里的娘娘一樣,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不要尊嚴,伏地求食。”

女性的視角,更能體會到一些其他底層男性體會不到的悲涼。依附于他人的人生,無論如何都難以讓人心悅誠服,感受到尊嚴和尊重。

不過,難得的是,無論作者的母親,還是作者,甚至于作者的女兒,都在這一困境中能夠走得驕傲。她們的經歷雖然艱辛得不忍卒讀,但卻時時刻刻保留著生命的韌性,保持著最基本的尊嚴。

在《我是范雨素》那篇文章中,有一張母親的照片。看文章的時候,這張照片有吸引到我:雖然畫面上背景凌亂,但卻有著濃重的生活氣息,母親的模樣,也如同大多數經歷過諸多苦難的母親一樣,白發,蒼老,但眉目之中卻自然散發出堅韌,散發出某種難以言表的強大。

作者說,這原本是一篇寫母親的文章,《我是范雨素》,是編者給的題目。

范雨素的敘事,雖然自然樸實,但行文結構卻顯得非常專業——要么經過專門的訓練,要么具備超越普通人的把握結構的感覺。在故事的開頭,她的母親造就了她的堅強與獨立,造就了她對待苦難的態度。而故事的結尾,她也成為了一位母親,也正是因為她的影響,她的女兒也努力而堅強,并且善良溫暖。“……大女兒沒有喝飲料的習慣。每天下班后,雙手捧著飲料,送給公司門口、在垃圾桶里拾廢品的流浪奶奶。”

在美國兒童心理診療師布魯斯·D·佩里的《登天之梯》中,匯聚了不少作者診療各種問題兒童的案例。但在那樣的過程中,作者也提到,生活中存在的媽媽P——那位擁有充沛情感,并樂于付出愛的女性,在幫助問題兒童時起到了很大作用,甚至超過一些專業的兒童診療師。

母親堅韌而強大的愛,是這篇文章的靈魂,也正是這個,成就了范雨素的獨立與堅強,也成就了范雨素的女兒溫暖與善良。

關于身份,關于女性,關于母親,關于苦難與傷痛,關于愛和堅強……所以,我是范雨素也好,你是范菊人也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名字,大家都能從那篇文章里讀出些什么東西來。

當然,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所看到的,還有文字,還有與文字有關的夢想,還有教育本身的局限和狹隘。

從某種程度來講,許多與文字相關的夢想,許多不切實際地鼓吹詩與遠方,都可能是毒教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