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周一到周五是一出快節奏的都市劇,那么周末就換一個劇本,過平時沒時間過的生活——平時看工作相關的書,周末就試試漫畫和哲學;平時匆匆擠地鐵上下班,周末就悠閑散步喝杯茶;平時寫計劃寫總結寫郵件,周末就寫一堆胡思亂想自己看了都想笑~”
這是那天我在ScalersTalk文案小組交的作業,主題是關于“休息”。
我休息的時候通常是去書店坐坐,看看漫畫和哲學——看最新的一集《蝙蝠俠》,也看叔本華的哲學。
這集《蝙蝠俠》不算經典,沒什么特別新鮮的東西;倒是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很不錯,是蕭秋水老師推薦的,而且不怎么費力就看懂了。
人生的智慧就是過好這一生
叔本華這本書被稱為“幸福論”,但它的主要觀點都沒什么新意。稍微留意一下就知道,書中提到的“幸福感”,中國很多老話都講過了,概括起來無非三句:寧靜致遠、知足常樂、大智若愚(難得糊涂)。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電影《后會無期》里的臺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為什么過不好這一生?叔本華說:那是由你的自身、你的財產和名譽決定的。
你的自身
有時候會有這樣的體會:平時上班很累想好好休息,但真的放長假或者辭職了,又感覺一天無所事事的,還不如去上班。
在漫畫里看到一句話:無聊是會殺死人的。
叔本華說: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根源,空虛的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部刺激,窮奢極欲,然后以痛苦告終。
而擁有豐富的內在,就能避免這種痛苦。
“因為人的精神思想財富越優越顯著,那么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
“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
這種感覺我偶爾也能體會到。
每個星期,我都會一個人在書店和咖啡廳待上半天,或者一個人出去散散步、拍拍照。
有朋友問:“一個人不會無聊嗎?”我覺得不會。獨處的時候也不錯啊,可以看一些比較厚、比較花時間的書,可以回味一下上次看過的一部很經典的電影,可以想想自己還有哪些比較切合實際的夢想……這些事情,都適合在安靜的時候去做。因為如果身邊的聲音太嘈雜,你就無法聽見自己心里的聲音。
很多事情變化太快,但是如果你不能保持心靜,就容易迷失重心,就變得很浮躁;然后一旦停止忙碌,你就不知道怎么打發時間,就容易被無聊淹沒。
想起諸葛亮告誡兒子的那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你的財產
說到“幸福”,肯定繞不開金錢。
以前經常被這樣教育:有錢并不幸福;但是,事實又告訴我們:沒錢更不幸福。
有錢你至少不必每天起早貪黑擠公交地鐵上班,不必報個廉價旅游團然后花一半的時間去購物,不必整天加班看客戶的臉色......
我在想,要是我有足夠的錢,就可以買車,然后就不必這么苦逼的擠地鐵上班了。
但是每次看到那些有車的朋友曬油費、維修費和停車費的時候,有點兒慶幸自己沒有車,不然上路還沒幾天我就已經破產跑路了。
那有錢是幸福還是不幸福?
叔本華沒有做這樣的判斷。他只是舉例來告訴我們:富裕而且有自己事業的人是充實的,如果你有很多錢卻整天無所事事,那就只有揮霍了。
那沒錢幸福嗎?
如果你對物質沒什么要求、追求的是“閑云野鶴”的生活,而且又沒有房貸要還,就比較容易幸福;如果你既沒有錢又借不到錢,卻整天想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那就只有自尋煩惱了。
回到那句老話:知足常樂。
你的名譽
關于名譽,叔本華提到了“騎士精神”;而中國沒有騎士,中國只有士大夫。
叔本華說,名譽要小心翼翼的維護,一旦自己做了虧心事(而且還被人發現了),就會名譽掃地;
這就像中國“士大夫精神”強調的——君子獨善其身。
而“騎士精神”卻是另外一回事:你雖然行得正坐得端,一旦別人罵你“混賬”,而你不罵回去或者揍他一頓,你的名譽就掃地了。
叔本華說,“以牙還牙”就是“騎士精神”,不論對方是正常人還是瘋子,只要對你不敬,你就必須報復他,用武力換來對方的尊敬。
所以歐洲一度很流行“決斗”。
嗯,話說回來,在面對別人無端指責的時候,我還是會很不爽;或者,不被人理解的時候,總是想要去解釋或澄清,不然就一直耿耿于懷。
這恰恰是叔本華提到的,不幸福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個人是否具備價值,只能取決于別人對他的首肯,那么他的一生就確實夠悲慘了。”
馬克思說:走自己的路,讓人說去吧!
這本書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看了一遍。也只能算是泛泛而讀了,因為它的內涵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很多,真不是一兩句“中心思想”就能概括的。
順帶一提,這本書的標題《人生的智慧》,咋看有點兒像一本在地攤就能買到的心靈雞湯;但正如一位網友評價的:“如果這輩子就看一本‘心靈雞湯’,那就看這本書吧!”
叔本華的人生哲學
1. 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確實占有的唯一形態。
2.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
3. 人們對痛苦的敏感幾乎是無限的,但對享樂的感覺則相當有限。
4. 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這篇文章更精彩↓↓↓
by:蕭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