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會時,小A哭了,她哽咽地嘀咕道:“為什么我都來店面工作兩個多月了,每周的業績還是最后一名?我怎么努力也提升不上去!我太沒用了,我就知道我不適合做銷售!我恨我自己!”小A的店長很想知道,怎樣才能立即幫助到她。
晚上時,店長思慮良久,最終給她發了一條短信:
“親:
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傷心。你一直都想擺脫最后一名的位置,但努力過后卻仍讓你感到失望。尤其你看到別人很輕松地就能做得業績比你的高,所以你內心里更焦慮。明天,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我想跟你一起分析一下,看看問題出在哪兒,看看我能不能幫到你。 ? ——J.wang”
小A收到這個短信后,平靜了下來,店長溫馨的話語安慰了她,而且她希望能長久地記住這個溫馨時刻。
而我們往往會采取另一種辦法,或許不僅不能起到安慰小A的目的,反而加劇了她的傷心:
“親,你已經踏入職場了,需要更堅強的面對人生,你應該學會如何接納失望的情緒,你為什么把這次的業績排名當成這么大的事呢?你本周排名最后,只要努力,明天就會有所提升的。你都是二十多歲的人了,還像個孩子一樣遇到一點事就想不開。”
這種方式,將會加深小A對店長的不認可及對自己的失望。
結論:說出對方內心真實的情感,比告訴他如何做更有效。
(參考《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