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理念傳入中國以后,很多人對巴菲特踐行的價值投資理念都耳熟能詳。比如說安全邊際、護城河、在價值大于價格時買入,再價格大幅高于價值時賣出,能力圈、集中投資、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等等。
但很多人看完價值投資的書籍、文章之后,點頭稱是,然后繼續回到“追漲殺跌”的大眾懷抱,為什么?
一、沒有深入骨髓的信念就沒有自覺的踐行
任何學習
的根本目的都是改變我們的行為,價值投資學習更是如此。我們從明白一個道理,到改變自己行為的學習過程可拆分如下:
我們知道一個道理,并不見得理解,理解并不表示成為深入骨髓的信念,如果沒有這種深信,就無法做到知行合一,因為我們的"知"不是真知。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真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我們之所以不真知,是因為我們有覺,無悟,只有悟才是通往深知的途徑。
舉個栗子:
個人的經歷帶來的頓悟、反思以及對關鍵原則的堅信,是區別真知與假知的關鍵。比如,我們從小就懂得要做個誠實的孩子,這是家長對我們的要求,我們不知道為什么,只是照做而已,力源于外。當我們長大了,經歷了各種事情之后,我們才領悟到誠信可以帶來個人品牌力,誠信可以帶來良好的人脈關系,誠信是獲取財富的不急而速的捷徑,這時候,我們才會自覺自愿的做一個誠信的人。
二、價值投資,知與行的距離有多遠?
成也簡單,敗也簡單,價值投資的理念如此簡單,這是他之所以能夠傳播
較廣的一個原因,但也正是因為簡單,我們往往容易啟動快思維,而惰于思考背后的原因,不會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為什么要把安全邊際放在第一位,為什么要堅守能力圈?為什么…,當你真的不斷的追問,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知道與理解之間差一個所以然,比如,我們知道投資要具有安全邊際,但不知道為什么?如果說投資主要是獲得更高得勝率、更高得盈虧比。那么安全邊際的本質就是向下的概率低,降低敗率,即孫子兵法重所說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從復利增長的角度去考慮呢,安全邊際能帶來什么,不遵從安全邊際會帶來什么?
理解和深信之間差一個可驗證性,價值投資所依據的價值變量多為長期變量,其特點決定了結果的短期無法證實性,這種無法證實性降低了人們對理論的確信度,因為人的本性是追求當下的回饋。這種存疑又因對時間、金錢的損失帶來的恐懼感而加劇,最終多數人對價值投資是半信半疑。
深信和行動之間差一個人性,任何成功都是對抗人性的結果,投資是反人性的,價值投資也不例外。人性喜歡簡單明了的因果關系,不善于系統性的復雜思考,而價值投資卻要求投資者要對宏觀經濟
、行業、公司經營、估值
、市場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人性喜歡馬上帶來回報,而價值投資的回報周期比較長;人性喜歡不斷行動喜新厭舊,而價值投資更多時候的是等待,不但要等待投資機會還要等待退出時機。
從知道到行動之間存在三重障礙,惰于思考,不可驗證,反人性,這三重障礙正如濾網一般過濾掉了很大一批人,導致價值投資理念如此簡單,卻行之者少。當然根據供需原理,也為真正稀缺的價值投資者帶來了獲取超額利潤的空間。
三、巴菲特為什么能做到?
巴菲特自己說:“這都沒什么”,他老人家沒有撒謊,只是你忽略了他的經歷與背景,正是他特有的經歷給他帶來對價值投資理念的感悟,讓他獲得了真知。
我們看看巴菲特的生平紀要 ,我們們至少可以比較出如下不同之處:
①家庭背景不同,巴菲特的父親是金融從業人士,從小耳濡目染;
②成長背景不同,巴菲特從小接觸生意、投資,并在這個過程中有經驗教訓,有感有悟;
③教育背景不同,巴菲特師從格雷厄姆,有導師指明方向,并經過長期的訓練,理念深入內心;
④圈子背景不同,后來有費雪、查理芒格等一批志同道合者幫助其不斷完善投資體系
。
正是由于這種自小熏陶培養出來的深度理解與對價值投資的堅信,讓巴菲特成為了世界首富。
基于此,結合多年證券研究、投資的心得,我計劃對投資的核心理念進行再認識,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以深度思考代替背景的先天不足,理解價值投資理論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做到知行合一。
更多內容,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研報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