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984年,南唐已經插上北宋的旗幟近十年,而身為“南唐舊臣”的柳宜此時只能頭戴北宋的烏紗帽,沉浮于宦海之中,自然得不到新國主的重用。他屢屢長嘆,就在一聲聲悠長的嘆息中,四十六歲的他迎來了第三子,并取名三變,字景莊,在族中行七,故也喚柳七。
看似簡單通俗的二字卻寄托了柳父對三變深切的希望,三變取自《論語》:“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意為君子的容顏氣度有三種變化:遠望著他,覺得嚴肅,接近他,又覺得溫和,再聽他談吐,只覺得他義正言辭,一絲不茍。
三變自從幼時,便隨著仕途不定的父親在十里春風的揚州、松柏蒼翠的山東費縣以及煙波浩渺的嶺南全州等地輾轉漂泊,直到他十三歲,才得以歸鄉。
柳家位于福建崇安,山清水秀,文風昌盛。回鄉后,家人為他專門找了頗有學問的塾師教授他學業,加上本身就聰穎好學,不多久,才名便在當地傳開,十四歲時便能題詩并能寫下“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的《勸學文》。
夜深人靜之時,他也偶爾掩卷沉思,回首還不算遙遠的往事,想到煙花三月的揚州,想到歌女咿呀軟語的唱聲,唱的盡是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溫飛卿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還有韋端己的“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父親聽后卻道:不過艷科而已。但這些艷科曲調卻深深刻在了三變的腦海中,抹之不去。
2
大約在他17歲時,依父母之命,娶了一個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新婚燕爾,自是濃情蜜意。閑來便攜手游步于家中的畫堂繡閣,皓月當空,清風朗朗之時,便同坐窗前,看浩渺星空,只愿時光停駐此刻。深夜,二人相依相偎,三變對妻子許下白首不相離的盟約:
自古及今、才子佳人,少的當年雙美。
且恁相依偎。未消得、憐我多才多藝。
愿奶奶、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于深意。
為盟誓。今生斷不孤鴛被。
然,男兒應志在四方,更應求取三兩功名,光耀門楣,做出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業。因此,縱有百般不舍,也終究得踏上征程。
三變19歲時,通過了鄉試,準備前往汴京應試。清晨,薄霧未散,偶有雞鳴,妻子紅著眼眶為他打理好行囊,將他送到路口,淚眼婆娑,久久不愿離去。他亦是傷心脈脈,無處訴說,直到暮色四合,煙雨濃濃,他才黯然勒住韁繩,回首望向故鄉,而與妻子同住的秦樓,早已望不見:
此際寸腸萬緒。慘愁顏、斷魂無語。
和淚眼、片時幾番回顧。傷心脈脈誰訴。
但黯然凝佇。暮煙寒雨。望秦樓何處。
3
騎馬換舟,途徑杭州時,他不禁被秋天桂花飄香,夏季荷花十里的西湖美景迷倒。湖水粼粼,山峰重重,相映成趣。白日,他立于湖邊,不遠處便傳來陣陣歡快悠長的羌笛聲,老翁坐于柳下,安然垂釣。
夜晚,采菱的姑娘,劃船而過,留下串串悅耳清脆的歌聲。上千名的騎兵擁著長官而過,聲勢浩大,在微醺中,聽簫聲鼓鳴,賞煙色晚霞,吟詩作詞。
這也是他寫成的《望海潮》下半闕所寫之景: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當時三變聽說,孫何在杭州當官,便想去拜會,以求提拔,但孫府門禁甚嚴,他便專門寫了這首詞,請了當地名妓,讓她在孫府宴會上唱這首詞,若問是誰,便告知是柳三變。
到了宴會當天,詞曲驚艷全場,尤其是作為杭州父母官的孫何,后來三變便成為了孫何的座上賓。孫何受詔返京時,還曾許諾他,待三變抵達汴京,一定助他展翅高飛。誰料,孫何抵京當年,便病逝而去。
4
三變游過杭州、蘇州、揚州,到汴京時,幾年時間已過。平日除了備考之外,他還有大把的時間,填詞譜曲,尋歡青樓,把酒言歡,很快才名便在汴京傳開,慕名而來求詞的歌妓越來越多。
漸漸地,民間也盛傳出歌妓對他的崇拜之詞: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遠千黃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
在汴京的三變,如魚兒在水中,逐漸變得得心應手,只等恩科一開,功名便順手而來。妻子病逝的消息傳來時,他才驚覺離鄉已是多年,沒想到那年離去時,路口一別竟成永別。
他匆匆歸去,又匆匆而回,此后,他鄉是故鄉,三變再未回過崇安。回汴京后,他揮淚寫下悼詞《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陰催促,奈芳蘭歇,好花謝,惟頃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驗前事端的。
風月夜,幾處前蹤舊跡。忍思憶。這回望斷,永作終天隔。向仙島,歸冥路。兩無消息。
5
1009年,26歲的三變第一次參加省試,最終榜上無名。因為在這年春闈之前,真宗下了道詔令:“讀非圣之書及屬辭浮靡者,皆嚴遣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考試落第也在情理之中了。好在他還年輕,失落也有,也不用著急:
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莫閑愁。
之后,他再次扎身于煙花巷柳,溫柔鄉之中,寫下了許多詞篇取悅佳人,如蟲娘、心娘、琴娘、英英等人。其中蟲娘更是他心中的白月光:
蟲娘舉措皆溫潤。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緩玉纖遲,畫鼓聲催蓮步緊。
貪為顧盼夸風韻。往往曲終情未盡。坐中少年暗銷魂,爭問青鸞家遠近。
三變在汴京多年,經濟來源其實主要來自為歌妓和樂工填詞,以及紅顏脂粉的接濟,生活上甚至可以說是窘迫的。早已分不清是他給養了歌妓樂工,還是她們給養了他。
1015年,他第二次參加科考,落第;三年后,再考,依舊以失敗告終,他無措,卻更是憤怒,認為是皇帝無眼識珠。他想倒不如隨心所欲地游樂!從此不論得與失,做個才子詞人,也不亞于公卿將相!
何況,在煙花巷陌深處的閨房里,放著丹青色的屏風。后面正住著他的意中人,更值得他去尋訪。與她們相依相偎,享受風流,才是他平生最大的歡樂。青春不過片刻,他寧愿把功名,換成手中淺淺的一杯酒和低聲婉轉的歌唱: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6
1022年,真宗駕崩,年僅13歲的趙楨登基,就是著名的宋仁宗,執政期間,汴京文化昌盛,政治昌明,如夢般繁華。但此時真正的執政者卻是劉太后,他還不過是個傀儡皇帝。
1024年,三變第四次參加考試,坊間傳道:這次三變大放異彩,獲得了主考官的一致認可,但是宋仁宗突然對試卷產生了興趣,他查閱之后,看到了三變的文章,龍顏大怒,不及細看,便御筆一批: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三變再次落榜,他只能無奈嘆息,自嘲“奉旨填詞柳三變”。而此前父親已經離世,他終究沒能讓父親為他展顏一笑。十多年的汴京漂泊,并未能讓三變考取到他心心念念的功名。他終于決定離開。
他離開那天,正是傍晚時分,秋蟬悲鳴,陣雨剛停。在長亭,來為他送行的只有一名女子,但此時卻他們毫無心情暢飲。三變不舍離開,船夫已經催促啟程,他與那女子雙手緊握,四目相望,淚水漣漣,最終無言以對,三變知道今后再有好景,也如同虛設,無人可訴了。
登船后,他就提筆寫下流傳后世的《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7
離開汴京后,三變輾轉江南,在蘇杭逗留了幾年,五年后再次回到汴京,舊人已去,物是人非,故停留數月后,便收拾起行囊,一路向西。
晚秋傍晚,雨水蕭蕭而落,透過雨幕,便看到遼闊的江面,與天地融為一體。雨停,冷風漸起,天氣乍冷,殘陽西斜,他倚靠在高樓上,一眼望去,百花凋零,落葉紛飛。忍不住想回到故鄉,此時的故鄉已不是崇安,而是汴京。這一年,他49歲,途徑甘肅甘州,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
1033年,劉太后病逝。仁宗終于得以親政,在短時間內罷免了朝中劉太后的親信。并于次年,為多年參加科舉,卻未中第的人特設恩科。
他聽說后,立即策馬返回汴京,這一年春闈,年已51歲的三變終于登進士第。
但他的第一份官職職位極低,輔佐呂蔚處理政務,他每日兢兢業業,一個月后,呂蔚就向朝廷破格舉薦,結果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對,最終舉薦失敗。
升遷未成,三變仍舊把政務處理的一絲不茍,閑時便去游山玩水。三年后,任期滿,調任為余杭縣令,當地百姓十分愛戴愛戴他。他建成的樓也成了文人雅士常去的地方。
1043年,他本想用來進獻討好仁宗的《醉蓬萊》,卻因為用詞不當,惹怒龍顏,三變無奈之下,便去向同樣頗有詞名的宰相晏殊求救,希望對方能在仁宗面前為他美言幾句。
見面后,三變說明來意,沒想到晏殊問的第一句卻是:賢俊做曲子嗎?
三變卻聽懂了他的言外之意,思忖半晌,不卑不亢地回復: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晏殊回:我雖做曲子,卻不曾寫過“針線閑拈伴伊坐”這樣的淫俗之詞。
話已至此,三變心內不由苦笑,那句子怎算的上淫俗?晏殊只是想借此嘲笑自己而已。
這場風波之后,三變大病了一場,病愈后,改名三變為永,改字景莊為耆卿,現在他不求高官厚祿,只求長壽安康。
北宋官員七十而致仕,柳永致仕后的第二年,卒。群妓將他葬于襄陽南門外,每到春天,她們便前來吊唁,謂之吊柳七。
后人有詩云:
樂游原上妓如云,盡上風流柳七墳。
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