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哐當哐當不停地搖晃著,女兒躺在身邊,睡得很香甜,看著她,總會思緒萬千,這個小小的生命總是帶給我神奇的力量,讓我一次又一次相信,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是我第二次帶她出遠門,第一次是去年的暑假,一起去看草原,去翻沙漠……
今年是第二次,帶她來美麗的徽州,去感受徽州的文化,去爬黃山,她不一定懂,本身帶她走出家門就是一種收獲,一種成長。
7月2號是我們出發的日子,前一晚她就開始收拾自己的行李箱,衣服、鞋子、洗漱用品、雨披、雨鞋、防曬,還有一只豬,反復地裝來裝去,檢查了一遍又一遍,恨不得把家里的東西都帶走,聽說宏村是寫生基地,非要帶支鉛筆,帶個畫本,畫本被我攔下了。
3號中午兩點出發,她起的很早,就開始各種問,各種問……
下午兩點我們終于出發了,從運城坐大巴到三門峽,一路上她總問我快到了嗎,快到了嗎,幾經輾轉,終于到了,小小的她拖著行李箱開始往車站走,進三門峽站的門口有一個很大的坡,小姑娘屁股一撅,使勁往上拉,不需要大家幫忙,遇到臺階的時候,拉桿一合,提著就走,媽媽看著,覺得女兒真長大了。
似乎坐火車讓女兒很興奮,同行有那么多哥哥姐姐,于是在火車上她更加開心,從不粘媽媽,一會這個姐姐,一會那個哥哥,玩的不亦樂乎。那個晚上我們在火車上度過,我和她擠在同一張床上,她說我們都側著睡,就不會那么擠了。小小的她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心疼媽媽了。
旅途終會是漫長的,一個小時的大巴到三門峽,十二個小時的火車到合肥,又經歷了四個小時的大巴,我們終于到了目的地~黃山市。
之所以叫黃山市,是因為這里有一座很有名的山~黃山,明代的徐霞客曾經給予黃山極高的評價,后人把它改編成“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個因黃山而出名的地方叫“黃山市”也不為過。但其實在1987年以前,這里叫做“徽州”,是徽文化的發祥地,現在人也會叫這個地當為“古徽州”。媽媽喜歡古徽州這個名字,尤其是這幾天徽文化的接觸,越發覺得徽州更適合這個地方,黃山不足以代表這個文化如此深厚的地方。
我們到黃山市直接去了酒店,酒店的名字叫做“百合酒店”,車里的哥哥姐姐看到這個名字頓時雀躍了,她也跟著樂。
百合對于媽媽,對于媽媽教室的哥哥姐姐,甚至對于她都有著特殊的意義,那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歸宿,所以一下子大家就有了一種歸屬感。
我們吃過了在安徽的第一次飯后,驅車來到了徽字號~徽州藝術博物館,因為女兒是跟著百合花哥哥姐姐的安徽研學活動過來的,所以我們首先在這里舉行了開營儀式,她不懂什么是儀式,但看到這樣莊嚴的唱歌,她收斂了自己的瘋鬧,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她們的開營儀式,不時跟著唱班歌,跟著宣誓。
研學第一天:徽字號 徽州藝術博物館+軒轅農莊
第一站:徽州藝術博物館,應該是徽州微雕博物館,磚雕、石雕、木雕和竹雕并稱為“徽州四雕”,跟著輔導員首先了解的不是微雕,而是他通過一個思維導圖給我們介紹了徽州的歷史,天下徽商,徽州科技,徽州建筑,徽州名人,最后說到徽州藝術,就開始帶著我們參觀了這個藝術博物館,我們看到了古人的許多作品。女兒其實看不懂,我也看不懂,唯一就覺得好美,好有創造性。
很多時候我們看這個東西都覺得巧奪天工,覺得美不勝收,覺得不可思議,無法去想象古人的心靈手巧和睿智,無法想象一個人怎樣把手上那把刀使用的那樣游刃有余,那些擺放在博物館的藝術品是一個時代的象征,也是一個城市文化的縮影,它刻畫了那個時代標志性的人物和事物。
我帶她穿梭人群,在各種藝術品跟前駐足、欣賞,我記得我們來到一組人物跟前的時候,看著栩栩如生的人物,有鄉紳、官員、商人……等等,臉部雕刻的細致入微,是什么樣的創造和精細才能雕刻出這樣的作品來。
從博物館出來,我們進了研學教室,動手雕刻,因為要用刀,女兒不能操作,輔導員給她準備了顏料,她開始描字,因為不會使用毛筆,所以不太會描字,就那么輕一筆,重一筆地描著,很快就描完了,我在她旁邊刻字,她一直告訴我,慢一點,慢一點,有時候僅僅看看,接觸一下都是一種不錯的體驗,有些文化是需要知道的,有些技藝不是被她傳承,但她應該知道在古徽州有這樣一種藝術,叫做微雕。
第二站我們去的是軒轅農莊,走進軒轅農莊,引入眼簾的一切,是一排排的大醬缸和飄香的醬香味,女兒下車后迫不及待地跑到跟前,不停地問我這是什么,其實我也不知道,一排一排的醬缸放在那里,瞬間農莊的氣息濃郁了許多。往前走是手工油榨坊,豆腐坊,后面是魚塘,奇花異草,都讓整個農莊整體顯得更加原生態。女兒不停地轉啊轉啊,一切都是那么稀奇。
尤其是我們穿過草坪,過了小橋,回頭再看,流水、小橋、亭子……美麗不過如此,輔導員從倉庫里推出了獨輪車,于是成了孩子們的玩具,女兒和哥哥姐姐一起玩耍的光景已經好幾個年頭,但這個樣子的嬉鬧還是頭一遭,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微笑,那種放肆的笑是發自內心的,是來自童年最真實的感受。
我就那么看著,看著她穿梭在這些大朋友之間,雖然也會刁蠻,但還是是個通情達理的姑娘,哥哥們讓她坐在獨輪車上,推著她跑來跑去,很多時候我都在想,她的童年,她的五歲、六歲、七歲多數是百合花的哥哥姐姐陪伴的,她被他們寵著,讓著,慣著,于是乎小姑娘脾氣越來越大。
吃過晚飯黃梅戲課程值得一試,這是女兒第一次在我面前那樣大膽舉手要參與,要上臺的時刻,雖然黃梅戲不難,但是一個孩子從臺下到臺上是需要勇氣的,當老師讓孩子們第二場參與的時候,小丫頭一直在舉手,第一次我覺得她不會,就把她的小手放下了,誰曾想她一直舉著,而且到臺上大大方方唱了一句,雖然不好聽,但我為她的勇氣高興,為她積極的生命狀態欣慰。
研學第二天 墨都+古城+屯溪老街+黎陽印象
今天的行程的首站是胡開文墨廠,
車子開了有四十分鐘,一路上女兒都看著窗外,我們穿過老街,走過新城,不變的是特點鮮明的徽派建筑,粉墻黛瓦馬頭墻,所到之處無一例外,不同的是老街特點鮮明,新城建筑融合了現代很多其他的因素,不變的是整體風格依然是徽派的風格。心中突然肅然起敬,一個地方可以將地方特點保存如此完整,并且得到傳承,該是多文化多么的敬仰啊。路過“百徽墻”,大大小小的徽字錯落有致地刻寫在崖墻上,越發覺得,這里應該繼續叫“徽州”。
終于,我們到了“墨都”,中國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除了四川樂山的湖筆,有名的還有這安徽的“徽墨”,宣城的“宣紙”,以及歙縣的“歙硯”,(最有名的是端硯,產于廣東肇慶)。輔導員講解的時候,我也會時不時給女兒說幾句,無論她聽進去幾句。
首先我們去了第一個車間——雕刻硯臺的車間。女兒跑的很快,她總是站在第一個位置,這個車間很老舊,只有六七個工作臺,師傅年齡不一,每個人手上一塊石頭,一把刻刀,慢慢地雕刻,絲毫沒有受我們的影響,我們跟著講解員走到一塊“歙硯”跟前,他在做介紹,我沒有聽進去,只是仔細地端詳,經歷了昨天的“竹雕”,深切地領會到雕刻這門藝術的艱難,那樣美麗別致的構圖,細致的花紋……是怎樣的巧手刻畫出來的?而女兒的眼睛一直盯著輔導員,聽她講解,然后跑的師傅跟前,仔細地看著師傅雕刻。
看著女兒認真的樣子,我默默地走到一個師傅跟前,看到他手上的刻刀一點一點地雕刻,那樣細心,那樣小心謹慎,那樣專注,那樣……看慣了現代化器械工廠,干凈整潔,那一瞬間,突然覺得這些灰頭土臉的師傅是那么神圣,文化需要傳承,這些讓中國不斷文明起來的東西,若是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遺失了,該是我們多么大的罪過了。
帶著女兒出來,不奢望她理解多少,文化需要她自己去感受,哪怕只是些微的,哪怕就是一句“好神奇”,都足以。
我們到的第二個工作間是制作徽墨的地方,還沒有進門一股刺鼻的味道迎面去來,我看到幾個孩子捂著鼻子跑了出來,說“太嗆人”。一一也捂著鼻子出來了,鼻子都縮在一起了,說,我不要進去了,不要進去了,好難聞。
因為在歙硯工作室帶來的震撼還沒有全然消失,我強忍著嘔吐的欲望,用手指放在鼻吸處,進了這個工作間,光著膀子的師傅掄起錘子在敲打,有的在工作臺上擺弄著,旁邊蒸爐上突突突地冒著熱氣,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晚上百合花孩子們的簡書里不止一個地說,我們在里面呆幾分鐘都已經受不了了,師傅們每天都要在這樣的地方工作,是要忍受多么大的不便啊,原來我們看到的那么多美好的東西,他們要為此付出這么多,我們聞到的墨香是在怎樣來的,我們看到的那樣精致的墨又是如何來的,一道道工序,全手工的制作無不讓孩子們為之一振。(后來了解到因為墨里面放了麝香還有幾十種中藥,因為蒸了,所以散發出那樣的氣味。)
這些女兒似乎都不感興趣,但是接下來我們去了“描金”的工作間,女兒就興奮了,因為這個是需要動手操作的,要用毛筆蘸上金水,把師傅刻的字描上顏色,阿姨一邊給她倒上進水,一邊給她講解如何操作,小小的手握著大大的毛筆,又不會握筆,就那么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描金,每描完一個字都會請阿姨幫忙看一下,看著這么認真的小丫頭,喜悅溢滿心頭。
離開墨都,我們去了徽州古城,也參觀了徽州府,也去看了看陶行知博物館。帶著丫頭走街串巷,她不急不躁。
天下古城都很相似,這里唯一不同的是,古城里面住滿了百姓,一層一層走進府衙的后亭,再到后花園,保存的十分完整。離開古城,我們去了“漁梁灞”,穿過老街,去漁梁灞的祠堂也看了一下。隨后下午我們去了屯溪老街,是這里的旅游街吧,和各地的旅游節一樣,唯一多了的就是茶店,我買了一盒菊花茶。
“黎陽印象”那條古街,真好,太適合我這樣的小資,街道被一條河隔開,一邊是老街民俗,一邊是新城建筑:酒吧、咖啡廳……喜歡的不要不要的,尤其是每家每戶門口的銅錢草讓我欲罷不能,真是漂亮,一路走,一路看,總想著在這民俗住上幾天……女兒買了一個皇冠,那是她的公主情結,受不了小女生那些裝飾品的誘惑,而我一直很縱容她,哈哈。
就這樣慢悠悠地走,聊著看著,輔導員不時給我們講一些故事,今天的行程也就結束了。
研學第三天:采茶+農家飯+插秧
總有一些經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比如今天的……帶著女兒和24個小伙伴,我們一起去采茶,一起去插秧,這些獨屬于南方人的鄉村生活,可能是我們一輩子唯一的一次體驗。
一路的風景極美,漫山遍野的綠色,不時點綴幾家農戶。一個多小時的盤山路,我們到了今天的第一站:謝家茶園。
我們到茶山,第一件事是體驗采茶。我們到的這個時間,采茶已經結束了,所以我們去了附近的山上去體驗整個采摘的過程,據說我們的茶是不能喝的。
背著茶簍,我們出發了,姑娘的個性就是凡事都要親力親為的,所以自己也申請要了個茶簍,背著就上山去了。徽州的天氣很奇怪,這個梅雨理解更是,昨晚應該是剛下過雨,上山的臺階很潮濕,我們就慢慢順著臺階往前走,大家相互幫扶著,拐了彎,便是茶山。
輔導員開始講解怎樣采茶,從上往下,四周都得采摘,我突然想到以前在老家蘋果園,無論是在地里做什么,母親都會講一套工序,凡事都是需要講究的,可是我是知道的,即便如此,我們一會采摘的時候還是會只“剔腦袋”的。
采茶開始,孩子們興致很高,姑娘也是一樣的,興致滿滿的,可是沒幾分鐘,各種蚊蟲就開始出來活動,于是我們的“嬌氣”開始滋生,輔導員的先見之明頓時給我們解決了這個小困難,茶油一抹,瞬間就好了。沒有采茶經驗,孩子們通常是扎堆采,一會這一堆同學,一會那一堆同學,我笑笑,不說話,姑娘更是,因為她穿著涼鞋,不比哥哥姐姐的運動鞋,腳踩不穩,鞋子就鬧脾氣了,加之天氣十分濕熱,姑娘來回穿梭,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所以我只好給她找了一塊適合的位置,讓她抓緊時間采摘。
一個小時的采茶時間很快就結束了,一個個大汗淋漓,姑娘的頭發被她自己弄得亂七八糟,看著狼狽的姑娘,我卻滿心歡喜,就這么個小不點,在這樣的天氣里,這樣的山上,和哥哥姐姐一起堅持了一個小時,從未想過要提前下山。
后來輔導員挑揀,師傅殺青、揉捻、烘焙,她都是看看,不怎么參與,對于六歲的她,只有她親自動手,她才會興致盎然,就像揉捻的時候,她就過去揉了兩下。
從茶山離開,我們去了“蜀源”,是一個鄉村的名字,從茶山到蜀源,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女兒基本都是睡覺的狀態,好像隨后的幾天,只要上車,她都在睡覺。
來到蜀源,我們要做的是兩件事情:自己做飯,外加去插秧,這對于女兒來說都是超級感興趣的事情,她看著阿姨教姐姐們包餃子,自己也要,而且還包的不錯;她看到哥哥們洗菜,自己也要去;看到大家在打雞蛋,她就要去攪拌一下;看到大家發放碗筷,端菜,自己也要參與,我就那么看著她,看著她自己在這樣的場合把自己的生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下午的插秧是她最期待的,但是因為沒有適合她的長筒鞋,所以我就和她商量不下去了,我們看看就好,但是她好固執,拗了一路,從家里一直到村東頭,一直拉著臉,不時掉幾顆金豆豆,村長不忍心看著姑娘掉眼淚,就抱著姑娘下田了。
沒有合適的鞋子,就和村長他們光著腳下去了,但是女兒貌似不敢,我沒有強求,甚至完全可以理解,沒有南方生活經驗,總覺得地里不會太干凈,所以村長把女兒放在放水稻苗的“小船”上,一邊扶著她,一邊用手給她演示如何插秧,然后她就在自己小船的周圍毫無“秩序”地插著秧苗,樂此不彼。玩夠了,上了岸,渠道鄰邊的小河里洗腳,這一次看到還算清澈的溪水,她立馬大膽地下去和哥哥姐姐玩水了,水,總是童年最愛的東西,姑娘,還有那么多的百合花在河里一邊洗著腳上的泥土,一邊玩著水,我和同行的幾個老師,就那么看著他們嬉鬧,童年真好。
研學第四天:黃山行
關于去爬黃山,和女兒確定了一次又一次,雖然知道她可以,但內心總還是會犯點嘀咕,畢竟不是鳳凰谷。
那天早上我們約定六點半吃早餐,七點要出發,她竟然六點和我一起自然醒,自覺地去洗漱刷牙,看來這個小丫頭是篤定自己今天一定是最棒的小盆友了。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黃山腳下……轉乘,半個小時的盤山路,我們到了坐纜車的地方,準備坐纜車上去,一一第一次坐纜車,有點小緊張,起初她不高低頭朝下看,也許是因為我們體重不均衡,纜車有點搖晃,相比于一一,幾個哥哥姐姐就興奮的不得了,前后左右不停地看來看去,拍照留念。
十分鐘后我們下了纜車,走出去的那一刻,寒氣逼人,給一一穿上了事先準備好的雨披,開始向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前進,百合花因為事先是分好組,講好規則的,一路上山;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見到挑山工要主動上路;不可以超過輔導員,所以我們是爬山中很講秩序的小游客,而一一總是前面的第一個,多數都跟在輔導員的后面。
百合花的體能都是被訓練過的,小小的山頂游覽,上上下下根本難不倒他們,連一一都都輕輕松松的,所以我們很快就到了“玉屏峰”。一到這里,一一就按耐不住興奮,急切地向我證明,說:媽媽,看,我厲害吧,我這么快就上來了。
一路輾轉很多景點,小丫頭都沒有半句抱怨,偶爾遇到有代表性的石頭或者松樹,也會給她介紹,但是最后發現,她就是來爬山的,幾乎不看景,而且黃山那天的天氣確實也不適合看景,到處都是霧氣,因為我上山前的質疑,她只是向我證明,百合花可以做到,她就可以,我的小丫頭啊,媽媽真是輸給你了。
我記得整個爬山最難的是“百步梯”,起初輔導員說不要上了,我堅持讓百合花去上了,覺得對他們來說不算挑戰,但是對于一一來說,應該就是挑戰了。我說,腳踩穩,抓住扶手,不要往后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她本就是輔導員后面的第一個孩子,這個第一對她來說太重要了,因為在整個爬的過程中,我的腿都抖了幾次,但抬頭看著她,一步一個臺階,輕輕松松就上去了,上去之后還貼心地給我說:媽媽加油,絲毫沒有害怕,小丫頭的勇氣真的是值得嘉獎的。
上臺階、下臺階,五百個也好,八百個也好,對于一一都不是難事,最后趕往纜車點,一口氣我們上了有兩公里的臺階,一一連喘都不喘,那一刻,我看著眼前小小的她,想象著這個弱小的身軀里,到底藏著多么大的能量,未來的歲月里又會帶給我多少奇跡。
小丫頭一直都把自己當做大人,因為身高不夠,哪哪都沒有她的票,她就一直很郁悶,為什么自己沒票,我告訴她再長大一點就需要買票了,她依然是一臉不情愿,但還是要拿著我的票,給不同的景點檢票,小小的眼睛里充滿了渴望。渴望長大,渴望自己成為獨立的自己,不依附媽媽應該是她這幾天最深刻的想法吧。
坐上下山的纜車,我們這一天的旅程就快要結束了,這一次坐纜車,她自己上去,沒有了上山時的緊張,而是開始看景,哇哇哇地不住贊嘆。
下山后,她說,媽媽,我怎么就沒覺得我們爬山啊,你不是說可高了嗎,我怎么就沒覺得累啊,我告訴她本來需要爬三個小時的山路,我們都坐纜車上去了,所以就輕松了許多,她說,她自己以后要再來爬山,不坐纜車了,說著說著就在車上睡著了。
用腳步丈量天下,也應該成為丫頭的一種信念,爬多高的山,走多遠的路固然都重要,那是一種挑戰,但是讓爬山成為你的一種生活方式是媽媽最深切的愿望,未來,要帶著丫頭一起登三山五岳,看盡天下景。
研學第五天:宏村
最后一天,我們去了宏村,畫里的鄉村,美的不要不要的。不說話,只看圖。景美,人更美。
我一直都相信,體驗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若有機會,我想帶著她去看世界不同的面貌,去感受不同地區的文化,在體驗中成長和學習。
帶她出門很累,但是看著她在一次次的旅行中逐漸長大,習得一些能力,變得自信陽光,大方得體,是一件更幸福的事情。
去遠方,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