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花春雨江南”,三月的江南總是灰蒙蒙的,空氣中氤氳著的都是溫柔的水汽。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含楊柳風”,沒有樹也沒有傘,就這樣享受雨沐在身上那種涼涼的、癢癢的愜意。江南煙雨飄渺而下,紛紛揚揚濕了一地的滄桑青磚。青磚鋪成的路因年事已久而變得坑坑洼洼。積郁著一小灘一小灘的水,不經意間踩了下去,水打在小腿肚上肆意地濺落。“落花馥河道”青石板路的兩旁是一條條河道。不寬,卻清澈地可以見到底下堆砌的鵝卵石,河道邊種著一排排挑花樹,花朵在雨的愛撫下,嬌怯地墜向地面,輕踏其上,只覺得滿面撲鼻香。河上散亂著一兩條烏篷船,船槳隨意地橫在船頭,雨珠落在船篷上發出“啪啪”的響聲,頗有“白雨跳珠亂入船”的趣味。
?“多少樓臺煙雨中”,在淡淡的水汽映射下,遠方的房屋也看得不太真切,“高軒臨碧渚,飛檐迥架空”,江南的房屋就這樣依水而建,青灰色的檐,邊角翻起,像極了燕子張開翅膀駐足在房屋上,白色古樸的墻面斑駁看些許青苔,在陰雨的三月溢著一絲霉味。
? 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江南古巷中所顯露出來的風土人情與大城市是截然不同的,當清晨的第一抹亮色悄然綻放在這座小鎮時,就有早起的婦人捧著木盆,結伴而行來到河邊洗衣服,即便是在科技發達的當今,江南的人也依舊沿襲著使用棒槌的習慣。“嗒嗒”的敲擊聲與“嘩嘩”的流水聲渾然相應,間雜著婦人操著吳儂軟語的談笑聲,那江南特有的婉約聲線嬌弱青澀地散入空中,宛如呢喃淺唱。當我們在城市里步伐不停地趕著早班車時,她們就這樣度過了一個上午,下午的時光一定是淺淡的,“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孩子們歡快地穿梭在各條小巷中,在這家蹭點綠豆糕,到那家討點茶葉蛋,大人們只會寵溺地看著孩子們竊喜地離開,沒有冷漠,沒有責怪。
?最愛跟著本地的姑娘,轉過無數玲瓏小巷,循著裊裊的茶香,往深入偏僻的茶館走去,我總是偏執地認為茶館是最配江南的文化,不似酒吧的喧鬧,不如咖啡廳的浪漫,坐落在最清幽的角落中,靜謐地招徠相識多年的茶客,輕輕地推門進入,唯恐竹制的門的“吱呀”一聲驚擾了這一室的清凈,院內破舊卻干凈無塵,稀疏地坐著幾位客人,一邊品著茶,一邊閑聊著近日來的種種軼事,揀窗邊的位置坐下,叫一壺西湖龍井,無需名貴的茶具,僅需“無由持一皿,寄與愛茶人”輕呷一口茶,讓茶的芬芳在你的唇齒綻開,聽你的味蕾為它鼓掌,坐在這里,與朋友聊聊天,品品茶,時光的流逝似乎都是慢慢的,柔軟的。想象著白居易接到他人送的蜀茶時興奮的心情,“蜀茶寄到但覺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抬起頭的瞬間,似乎他就坐在我的面前與我論茶,以為時光就這樣遷移了千年,嗅著身旁縈繞的茶香,聽著側畔依稀的談笑,從未有過這樣一個時刻,能夠如此繾綣地貪戀生活。
?江南的景中透著一首詩,江南的人演著一首詩,江南的生活更是蘊著一首詩,路過這片煙雨江南,聆聽了一場盛世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