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通過一幅畫給大家介紹一個不一樣的趙孟頫。他畫了一幅長達155cm的《浴馬圖》,是中國美術史上少有的長卷,描繪了唐代馬倌給馬洗澡的場景。
清滅亡后,《浴馬圖》幾經易手,后為鄭洞國先生重金所得,并捐獻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中是一派栩栩如生的浴馬場景,大體可以分為入池、洗浴、出池三部分。雖說是給馬洗澡,但士兵也脫了衣服。
在小土坡上臥著一批馬與站在水里面的馬,很自然地形成了前景和后景,這可能是趙孟頫沒意識到的空間透視效果。(空間透視概念自清代郎世寧引入)馬的姿態各異,喝水、吃草、嘶鳴……
在洗浴部分是手拿工具刷馬的馬倌,馬倌分工不同,既不相擾,又互為照應,能夠看出畫家構圖功力之高深。
洗完馬上岸的,穿鞋的,打算離開河邊的,一系列動作好似電影的蒙太奇。畫面整體布局講究,人物、鞍馬色彩濃郁。
這幅畫里,趙孟頫在刻意效仿唐人,他筆下的人物都穿唐裝,馬也豐肥圓厚,設色學習的也是唐代的青綠和重彩,不過他的青綠文人氣更濃,反映的又真真切切是元代風俗習慣,這生活氣息,像極了郎世寧的《百駿圖》。
《浴馬圖》里男人雖多,彼此卻不交流,但馬不一樣,對于馬倌來說它們是朋友,與馬的眼神交流,趙孟頫都放在了眼睛上。
要說最具煙火氣的畫面,還得是畫中亂入的一匹在拉臭臭的馬。
萃花初看的時候是嚇一跳的,這還是我認識的那個趙孟頫嗎?作為南宋的皇室,選擇去元朝做官,致使他的一生都很掙扎,然而在這兒,他好像有點童心,跟大家開了個小玩笑,這一處真情流露讓觀者為之動容。
馬在水中的部分,雖然沒有折射的處理,卻能從泡在水里和露在外面的顏色對比,看出畫家對這些場景觀察入微。
不光是這些細節,對比韓幹的《照夜白》也能看出差別。趙孟頫的鞍馬畫雖然受韓幹影響很大,但在學習唐人筆法之外,我們看到了更多的真性情。
“吾自小年便愛畫馬,爾來得見韓干真跡三卷,乃始得其意云。” ——趙孟頫
《浴馬圖》增加了復雜的生活背景,這種洗浴場面的刻畫超越了繪畫技法本身,《照夜白》的留白給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而《浴馬圖》則是對生活的最真實反映,趙孟頫的這種打動人心與韓幹不一樣。
在這里,男人不是出將入相,不用衣冠楚楚,他們的陽剛之氣,是通過線條結實的馬來體現的,此時,他們是自然,真實,性感的。他們的陽剛之氣,是通過線條結實的馬來體現的。
趙孟頫能畫出浴馬最真實的一面,是出于日日夜夜對馬的觀察,坊間因此流傳著一個離奇的故事:他午睡時夢里都在構思《浴馬圖》,滿腦子都是馬的模樣,老婆見他遲遲不起床,便去房間叫他,撩起帳子不見人影,就看見一匹馬在床上。
趙孟頫居然變成馬了!故事就這么傳開了,于是趙孟頫到晚年也不再畫馬,大家都說他是因為害怕自己再變成馬,可人群中總是有不一樣的聲音,這個聲音我們又不能忽視。
乾隆認為趙孟頫不畫馬的真實原因是,他發現自身就是馬之后,知道畫馬等于畫他自己,而人不該畫自己。(應是自身不自寫)至于,到底是不是如乾隆所說,也只能求證趙孟頫本人了。
在倡導“復古”的元代畫壇里,這幅《浴馬圖》是尊重歷史的典范,對于批評不注意歷史原貌的不良傾向是有積極意義的。
趙孟頫這幅看起來和諧輕松的畫作,表面上,確實達到了元武宗希望讓民眾感覺朝廷治國有方的目的,實際上還借千里馬不能馳騁千里,只能充作皇家點綴太平的寵物,來抒寫自己不得重用的尷尬處境。
不論怎么說,開心的、不開心的,今天,他是我們見過最真實的趙孟頫。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