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將青年定義為“15-24歲”,此言一出引發嘩然。
一向備受社會呵護,視為社會新人的90后,更是躺槍無數、廣遭戲謔:
“92年也是中年了,小鮮肉只有00后了”
“自稱本寶寶的90后快閉嘴,你已經沒資格啦”
“聯合國你瘋了嗎,90后是中年,那我們70、80后怎么辦?!”
一時間“中年危機”如迷藥四處散開,話題指數居高不下,范圍一廣,打擊一遍,鮮活的少年無不聞之哀慟。
看來“中年”,的確不是一個讓人輕松的詞兒。
中年代表什么呢。代表上有老、下有小。代表嗷嗷待哺的孩子、未還清的房貸、婚姻的維系、人情世故的應對、工作晉升……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中年是一個人最精壯的時期,也是脫離父母,步入社會以大人身份真正獨立行走的時期。這個階段,所有的中年人都需要學會如何當一個大人,曾經的女生被人改叫姐、女士、阿姨,曾經的男生被人稱呼哥、先生、師傅。隨之而變的還有著裝,中年人更需體面,不得花里胡哨奇裝異服。更考驗人的是中年人的情緒,大喜過望被人稱幼稚,大悲痛哭視為脆弱,做到從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方符合中年人的世界綱領。
總體而言,中年人的世界錯綜復雜,他們是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的孫猴,甚至連孫猴都不如,孫猴有金剛不滅之身,即便不吃不喝還能再活五百年,而身負生活重壓的中年人皆凡胎肉身,為了生存,即便背著重擔,還得舉步維艱,寸寸前行。當然,也有活得十分瀟灑的中年人,他們大多有特定的稱謂“成功人士”,衣食無憂,風光無限。但成功畢竟屬少數,幸運不會垂青多數人。
由此看來,肆意妄為的青年人不想被冠中年之名也情有可原。人到中年,等同啟動中年模式,人人一樣,稍有不甚,便會遭到不成熟不爭氣的罵名。
可是,我們又有多了解身邊的青年呢。
去年,我針對萬名微博粉絲開通了一個叫“樹洞”的欄目,起因是純粹好奇這個時代的青年在干什么想什么煩惱什么。原以為傾訴寥寥,殊不知,樹洞一經開通,私信連連,那段時間僅回復私信便占去我大量時間。私信里,他們跟我這個從沒見過面的陌生人大談特談,說自己的煩惱、困惑,問我怎么辦?
從那一刻,我發現,年輕人的煩惱都是相似的,他們當中有中學輟學的、大學戀愛失敗的、工作不順利的、與父母隔閡不被理解的……他們遇到的問題與我們以前一樣,而這些問題在隔了那么久,依然找不到出口,他們懷揣隱秘,于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徘徊踟躕。我們的學校與家庭呢,相對于這些煩惱,他們更希望看到優異的分數。毫無疑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帶著苦悶的年輕人,會自動走入早已設計好的中年模式,只需按下按鈕,他們都會變成一模一樣的人——一樣的平庸、乏味,看透世事,了無生趣。那些曾經在青春期發瘋一樣愛過的女孩、異想天開的想法、不被學校父母接受的異樣青年……那些所謂的荒唐最終都會被時光馴服。
羅曼·羅蘭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就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其實更為可悲的是,有的人連影子都沒有,他們照樣學樣,無論成功或失敗,他們從未曾傾聽內心的聲音,從小到大按部就班,他們尊崇所有的自然規律,獨獨忘卻自我成長的可能性。
一個人,無論在少年、青年、中年抑或老年,只要保持對世界的探索和好奇,以持續不斷的學習力與世界對話,他們都可能開啟一段別樣的人生,領略不一樣的風景。3月16日,沉寂多年的搖滾巨星竇唯發布新專輯,更為勁爆的是——擔任此次專輯的吉他手是我國物理學家、曾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博導陳涌海。按常規,物理學家與搖滾吉他手怎么可能是一個人?!但事實確實如此。
年輕人,與其害怕中年危機,與其害怕在“黎明前死去”,不如與自己好好對話,然后升起夢想之帆,握牢人生之舵,向令你興奮不已不懼艱難的深海出發,你遇到的所有風浪與獲得的傷疤都是得以區別你與那些成年人的標志。是你獨一無二的勛章。
祝你好運!
--------------------------------------------------
(如需轉載請與我聯系,謝謝。公眾號:不暢銷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