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文化、江湖文化、地域文化

文/雪漠

我將中國文化分為三種:

第一種,中國的廟堂文化。廟堂文化相當于現在的國學,相當于一個國家專門推出的文化,像漢武帝專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獨尊”的“儒術”就是廟堂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文化把儒家作為主流文化,從漢代之后,一直到明清,直到今天。實質上,儒家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廟堂文化。

廟堂文化的意思就是,它作為國家統治的一種文化基礎。中國的歷史中,在漢武帝之后的很多朝代的廟堂文化里,把佛家和道家文化給屏蔽了,朝廷一直對這兩種文化持消極態度。這里面極少有例外。

比如在漢文帝、漢景帝這兩個朝代中,都對黃老哲學——皇帝和老子的哲學——很尊崇,所以出現了休養生息政策。但是,即使在這個時候,儒家文化仍然占主流地位。在那個朝代里,你如果想當官,不懂儒家文化是不行的。

從“文景之治”之后,漢武帝的時候,儒學純粹占據了主流地位,從而屏蔽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所以說,現在我們談到的國學,主要指的是儒家文化,這是不公平的。為什么呢?因為事實上,在中國文化中,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也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后來,季羨林先生提出了“大國學”,把佛家和道家也納入了國學,這是對的。在現在的國學中,人們也會談到老子和莊子,嚴格來說,在過去國學事實上就是四書五經。為什么?因為靠這個東西可以當官。

注意!中國文化主要的基礎是官本位文化,“學而優則仕”。讀書,很大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當官。我們舉一個例子,如果雪漠和一個科長到某個地方去,當別人介紹雪漠是什么什么作家,或者是什么什么學者時,而介紹那個科長有著什么什么權力的時候,那么,那個科長可能更會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呵呵,除了“雪粉”之外。換句話說,對權力的崇拜在中國人的心態中占據非常重的位置。為什么?因為在過去“學而優則仕”,讀書人讀書的所有目的就是為了當官,所以這已經形成了集體無意識。

明代,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叫唐寅,也就是唐伯虎?!疤撇Ⅻc秋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他點到了一個女子,很漂亮,也很愛她。事實上,唐伯虎窮困潦倒,后來的時候,他靠賣畫為生。在一次科場作弊案中,唐伯虎被牽連了進去,他考取功名上的可能性就消失了,這個女子感到非常遺憾,因為她知道唐伯虎當不了官了,便離他而去。大家想一想,如果在東莞出現一個很好的畫家,靠賣畫為生,在他人眼中,肯定是不如當官的。這和當市長、書記那是不一樣的。同樣,那個時代的女子也是功利的。所以說,唐伯虎后來其實活得很潦倒,雖然他以賣畫為生,但是在他活著的時候,和那些官場上的人相比,他的地位并不高。

所以,我們必須注意并了解這個社會世態。為什么說是廟堂文化呢?因為通過廟堂文化可以進入廟堂當官,這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特點。這和西方文化不一樣,和今天雪漠講的也不一樣。直到今天,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國家,很多人涌著考公務員,考上公務員像鯉魚跳了龍門一樣。為什么?因為當官是很多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選擇,除了個別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習儒家經典可以當官,科舉考試就從四書五經里出題,學的都是儒家的東西。學習老莊等其他經典當不了官,同樣,學習《道德經》《金剛經》《大般若經》《大藏經》也當不了官,當什么?當高僧、道人。道人中,除了個別的人可以當官。在神話故事中,還出現了姜子牙道人等,但姜子牙那個時候,嚴格地來說,沒有道教,道教是從東漢時候出現的。

第二種是江湖文化,在過去的上千年里,道家和佛家進入了江湖文化。當然,現在進入了國學。為什么說進入江湖文化呢?大家想一想,道教和佛教進入民間之后,那種宗教上的凝聚力和傳播性,讓它進入了整個的民間。這個民間,我稱之為江湖。進入民間之后,就逐漸形成江湖文化。

比如在道教中,道人到任何一個地方去,他有道教的一套規范。只要道教傳播的地方,包括正一教、全真教,它都有自己的一套規范,有自己的一套文化。佛教中的和尚也這樣,和尚只要到任何地方去,官府可以不在乎他,但他有自己的文化土壤,所以我稱之為江湖文化。

1991年,我寫過一本書叫《江湖內幕黑話考》,書中寫到很多門派,包括算卦的、賣藥的、走江湖的、測八字的,等等,都屬于江湖文化的范疇。江湖文化就是可以流傳于民間的一種文化。這是中國文化中的第二種文化。

第三種就是地域文化。木魚歌就是典型的地域文化,在東莞,在嶺南這一帶的文化。非常奇怪的是,嶺南地區的木魚歌,這樣一種民間文化,居然和三千公里之外的涼州賢孝很相似,和溫州的鼓詞相似,和蘇州的評彈也相似,和很多地方的彈唱藝術很相似。

注意!相似的不僅僅是形式,甚至還包括彈唱的內容。當然,外在的形式很相似。為什么說形式也相似呢?因為都是盲藝人彈著三弦子,在唱他們認為該唱的東西。

那么,他們唱什么內容呢?唱如何行善積德,如何做好人等等,然后記錄那塊土地上他們認為值得記錄的東西。

為什么?像《野狐嶺》中會唱木魚歌的一個女子,肯定不會跑到涼州去唱木魚歌,或者唱涼州賢孝,不會這樣的。也絕不會有個涼州的盲藝人帶著三弦子到嶺南來,把涼州賢孝教給嶺南人,更不會有人跑到蘇州去,給蘇州人教這個東西,絕不會的,但中國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很多互不相干又相隔幾千里之遙的地方,在那個相同的時期就出現了這么多的東西。形式相似,內容相似,精神也相似。

什么原因?我告訴大家,這就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在那個歷史時期,中國各個地域所有的人,都需要這個東西。而且,這個東西不是儒家文化,不是完整的道家文化,也不是佛家文化,而是一種“大雜燴”的地域文化。

嶺南的木魚歌《禪院追鸞》,文字非常之美。所有的文辭、語言,充滿著詩意、激情、文雅。這是我看到的嶺南木魚歌中最美的文字,比德國詩人歌德贊美過的《花箋記》還美。它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有一天,一個女子結婚之后,她老公到了外地。她老公出去的時候,婆婆就虐待她,最后,她躲到一座寺院里去修行,堅決要出家。她老公回來以后,看到老婆出家了,就到禪院里面勸她回家,她堅決不回去。整個木魚歌講的就是這個過程,它選取了在禪院里對話的這個場景,用非常美的文字講,這個女子如何回答他,如何堅決不回家,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注意!嶺南文化中已經出現了一種不一樣的東西,如地域性婦女的地位。在過去,嶺南地區的媳婦地位不高,很辛苦,這一點和任何的地方都一樣,而婆婆的地位很高。婆婆具有生殺大權。如果婆婆覺得這個媳婦不好,讓兒子離婚,那么兒子就會離婚。有沒有不離的?你可以不離。但如果不離的話,你就是個不孝之子。比如,南宋著名的詩人陸游,陸游和唐婉結婚之后,婆媳關系不好,他們小兩口關系很好,但是,陸游的母親讓他離婚,他就得離婚。他不離婚,他就是個不孝之子。陸游如果是個不孝之子的時候,整個社會都會唾棄他。

注意!中國文化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有這樣一種文化。但是,在嶺南木魚歌中就出現了一種不一樣的東西,如《禪院追鸞》中,這個女子堅決要出家,請她回家,她也不回。這樣一個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女子,流傳了千年,所以這種文化屬于嶺南獨有的一種文化?!抖U院追鸞》正好承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我稱之為地域文化。

(作家雪漠做客東莞圖書館“市民學堂”內容節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梧桐影·夏》 風不停,芙蕖赧。 誰下小樓扲紫衣? 娥眉蹙蹙青絲散。 【詞林正韻:十五潸十五翰】 轉載請注明出處
    我那紛紛的思欲閱讀 169評論 0 0
  • 德吉_90ba閱讀 131評論 0 0
  • 晚風輕輕吹過 打開你回家的路 夕陽顫顫巍巍的腳步 像一首來自昨日爛醉如泥的歌 沒有終點 永遠到達不了的彼岸 在胸中...
    烏鴉之白閱讀 312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