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朱光潛《西方美學史》篇幅最長的章節,《康德》一章讓我經歷了一個晦澀迷茫到逐漸領悟的階段。大概是由于哲學類內容多用長句,自身對相關知識缺乏,導致我總是錯誤斷句,難以理解或是在心中形成錯誤思維。好在靜心之后,心中逐漸形成“知解力”、“想象力”等概念,后期閱讀較為明了,并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所聯想,盡管處于對美學屬不甚了解、對康德也只知表層的狀態,在此仍略述一二觀點,作讀書筆記。
康德處于德國啟蒙運動高潮的時代,卻對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的唯物方面和革命方面較為抗拒。其哲學基本立場是以主觀唯心主義為主要方面的二元論、不可知論以及理性化的有神論。在天才、自由、主觀創造、人性尊嚴等的見解方面,康德為促進啟蒙運動和奠基浪漫運動做出較大貢獻。同時康德也為西方哲學發展的轉折做出極大貢獻——在此之前,以德國萊布尼茲和伍爾夫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派與以英國洛克和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派不斷斗爭,康德從主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調節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康德主要的著作有三,分別為《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其中《判斷力批判》在他的哲學系統里占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判斷力批判在較早完成的兩大批判之間起到橋梁作用,也可以說是判斷力在知解力與理性之中起橋梁作用,情感(快感和不快感)在認識與實踐活動(道德活動)中起橋梁作用,審美的活動在自然界的必然與精神界的自由之間起橋梁作用。
康德一章的描述中,《判斷力批判》占主要內容,“崇高的分析”給我的感觸最大,崇高是由痛感轉化成快感的,它先有一種生命力受到暫時阻礙的感覺,馬上就接著有一種更強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迸發,所以崇高感是嚴肅的,崇高的快感應是驚訝或者崇敬。由此讓我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內容,唯美的故事情節或者生活經歷總是雖美卻不足以吸引人,吸引人的往往是突破重重困難的團圓或者經歷挫折的成功,這大概就是康德筆下的崇高,用阻礙來獲得美的迸發。
在崇高感產生的體積討論方面,想象力不足以達到理性所要求的整體,無能或不適應終于喚醒人心的“超感性功能的感覺”大概可以解釋人們對神秘事物熱愛的心理。比如人們一旦聽說斯德哥爾摩癥、科塔爾綜合癥等精神疾病,便會引發極大興趣并產生奇異的吸引力,以此主題的電影、小說可以證明這些神秘事物的魅力,這些神秘事物大概可以認為是其神秘之處使我們想象力不足以達到理性所要求的整體,從而引起吸引力的產生。當然,自然界的崇高也解釋的十分清楚,“自然之所以被判定為崇高的,并非由于它可怕,而是由于它喚醒我們的力量(這不是屬于自然的),來把我們平常關心的東西(財產、健康和生命)看得渺小。”這個大概就是“望峰息心,窺谷忘返”的最佳詮釋了。
另有康德解釋了幽默的產生原因讓我印象深刻,曾經我常常對為什么有些脫口而出的內容會引起他人發笑產生疑問,并也曾考慮過“幽默”到底幽默在哪里,“段子”到底精辟在哪里。康德有關“笑”的理論讓我恍然大悟,“笑是一種情感激動,起于高度緊張的期望突然間完全被打消。”這樣分析我所讀過、聽過的笑話或者幽默,果真是其笑點來源于高度緊張的期待后完全不相關的回答。也可以啟發到我們,學習創作幽默,就應該在某一個問題產生時,用另外一個切入點來考慮,便會產生一些不一樣的效果比如讓身邊的人捧腹大笑。
又有在藝術方面,康德把自由看作藝術的精髓,藝術不能通過模仿學習,而應該是領悟感受。此觀點我也是相當贊同,作為藝術的精髓,自由是藝術創作無法缺少的內容。沒有哪一個藝術作品是通過限制產生的,就比如說老師布置畫出來的向日葵,就永遠不可能如梵高心中燃燒出的葵花一般成為藝術品。那么如何把作業做成藝術品?我認為在完成任何與藝術可能相關的“作業”時,盡管有形式上的限制,我們仍然應該在心靈上達到自由,把情感融入到心靈的自由中,使“必須做”升華為“想做”,比如要求寫一首有關贊美大海的詩,如果把這認為是題目限制,那必然寫不出好詩,但如果以此為契機,觀賞大海,把大海的雄壯置于心而引起共鳴,那便可以把“勞動”上升為“自由”,從而創作出一首稱得上是藝術的詩。
我曾在選擇文學、選擇寫作時寫過一篇小感想,說自己之所以熱愛寫作是因為寫作可以把一切我所懼怕的東西寫得美好,就算現實中再別扭再難忍,置入文學作品里,一切都可以變得容易接受。此次閱讀康德章節,發現竟有同感的內容,也是驚喜萬分,在此摘錄下來:“美的藝術顯示出它的優越性的地方,在于它把自然中本事丑的或不愉快的事物描寫得美。例如復仇女神、疾病、戰爭的毀壞等等(本是寫壞事)可以描寫的很美。”在我看來,文學之美果真如此,我們所懼怕的戰爭、病痛、死亡一旦入了文學作品,其凄慘景象若是在現實生活中必然引起無邊絕望,但在文學作品中,給人的感受就是凄美的欣賞。
當然,康德作為主觀唯心主義的支持者,在先進的唯物主義辯證思想的今天,也有極大的不先進性,并且其自身理論也存在較多的矛盾之處。然而就如曾經的教科書上所言,唯物主義是哲學世界的一棵大樹,唯心主義是朵朵鮮花,只有唯心主義的裝點,唯物主義這棵大樹才可以展現其更大的魅力。我們也應該去了解各類哲學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豐富自己的思想,開闊自身眼界。在閱讀此方面歷史時,結合當時的時代,全身投入,理解他們的哲學觀美學觀,或許會給我們更多的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