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2.1社會推理章節讀書筆記)
快手與頭條的快速崛起
2011年誕生經歷轉型與更名成為如今的快手,用戶量超4億,日活躍用戶數4000萬,成為僅次于微信、QQ、微博的第四大社交平臺。
快手創始之初,QQ空間、微信、新浪微博是時下最火爆的三款社交軟件,QQ、微信已經將通訊社交做得非常好了,沒有太多上升的空間,于是快手創始人宿華決定把快手做成社交媒體。而當時唯一最大的社交媒體是新浪微博。無論是文字、圖片、長短視頻、PGC、UGC,都是微博最擅長的事情,快手想要發展,很顯然要避開微博的方向。而微博的核心競爭力無疑是依靠明星和粉絲的關系維護。
于是快手就將用戶定位在了普通人,放眼當時的社交媒體,也只有以短視頻作為主體且定位在普通人的是一塊空白,快手今日的成績與當時的契機與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2012年創建的今日頭條,與快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很年輕,發展迅速且用戶基數龐大、用戶日活指數高,值得一提的是,這二者的軟件內容推薦與運營都不是人為決定的,而是依靠“算法”(也就是讓機器去“觀察”與“推薦”)
今日頭條張一鳴曾說,“我們確實不應該介入到(價值觀)紛爭中去,我也沒這個能力……如果你非要問我頭條的價值觀是什么,我認為是——提高分發效率、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這是最重要的。”
“人”紅是非多?
恰恰就是因為頭條和快手的這種依靠“算法”運營的模式使其常常遭到非議。低俗、簡陋、粗糙等等一系列詞匯被一些知名人士或者普通網友用以評論它們。
比如2016年6月X博士發表文章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村真相 將快手第一次拋到公眾視野當中,在X博士看來,快手上充斥了海量的底層用戶,他們拍攝并上傳了低俗、簡陋、粗糙的內容。這篇文章發布后,讓外界震驚于快手的用戶量之大、內容之獵奇,快手立刻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并深陷質疑當中。
《社會心理學》剖析“毒舌”與“負負得正”
(這里根據《社會心理學》社會推理的角度來分析X博士的認知。他從見到一些所謂“低俗”的視頻開始就認定了快手上充斥著諸如此類的視頻(心理學上叫做事先預期);然后根據他的認知再去收集“證據”并成功找到很多佐證來證明這一點,而這個時候他可能忽略了這部分所謂“低俗”的用戶在高達4億的總用戶量中的占比是多少(信息中的偏見);假如快手用戶的數據顯示該部分用戶在所有用戶中只占一小部分,那么這個時候X博士對此的認知來源于他所看到的其中一些令他大為不解的生動、鮮明的個例,心理學認為當人們既面對統計數據,又面對與之相對的具體事例時,這些事例往往更加能夠影響人們的判斷即使統計信息更加準確(信息取樣))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或者觀念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我們對這件事的主觀臆斷,或者說是不準確的社會推理,比如這兩天又重新“火”起來的鳳姐,比如頭條和快手的飽受質疑,價值觀這個東西,只要沒有違法越界,誰又能說得清孰是孰非呢?
比如宿華看來,用戶分布是自然形成的結果,它真實反映了中國人口結構,快手短視頻投射了真實的社會行為。
再看為什么快手因為X博士的文章所揭露的負面消息會給它帶來如此巨大的關注度。“社會心理學”中有這么一句話,在作出判斷的時候,負性的信息比正性的信息占有更多的比重。也不難理解,想想我們的很多生活場景,為什么娛樂圈很多明星都要靠緋聞來炒作,道理都是相同的。負面消息越多,可能罵聲也越多,但是換來的是超高的關注度以及超多的流量。
責任與克制
張一鳴說,今日頭條不模擬人性,也不引導人性,你們文化人給了我們太多深刻的命題。
頭條與快手的定位都是普通用戶,世界是多樣化的,用戶是多樣化的,什么好什么壞,什么高雅什么庸俗,不同區域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他們克制將自己的價值觀通過平臺強加給別人。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完全不會把控平臺的信息流入,打擊特別低俗的信息也是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是用戶是千差萬別的,很多信息是否定位在低俗,可能衣著光鮮的白領階層和面朝黃土北朝天的農民階層認知是不一樣的。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的觀念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可能很多時候信息更迭太快讓我們暈頭轉向,可能很多時候輿論導向讓我們不明就里的跟風批判,我想說的是,己所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