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經濟學家一樣的思考,讓你的人生擁有真正的大格局。
1/6、按汽車喇叭為什么應該付費
我這個人對汽車喇叭特別敏感,平時經常呼吁政府應該對亂按喇叭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這么一條奇思妙想:
之所以亂按喇叭屢禁不絕,因為查處成本太高。建議政府強制安裝一種插卡付費才能按響的汽車喇叭, 100元充值10次,“嘟”一聲,10塊錢沒了,肯定能大大減少亂按喇叭的現象。
這個建議讓我又愛又恨,這么有格局的想法,怎么不是我想出來的呢?
這就是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在徐小平為他的母校薩省大學畢業典禮的一次演講中,在講到如何形成人生的大格局時,提到一個觀點:
在人生大事上,要學會運用經濟學思考模型。
人生格局是一個很虛的詞,很容易讓人想到心靈雞湯,而用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后,換個角度就會讓你豁然開朗。
比如經濟學中有一個核心的概念:稀缺性。
付費喇叭起作用的原理,正是把沒有任何制造成本的喇叭聲,變成“稀缺產品”,才能收費。然后把收到的一部分錢免費安排付費喇叭,另一部分作為監管費用,整個付費喇叭體系就能自動運轉了。
這個設計也暗含了對人的“自由裁量權”的尊重,不是一刀切地規定某些地方絕對不能按喇叭,而是讓你自己去決定,眼下的情況有沒有必要按喇叭。
真正的人生格局,從走上社會的第一天就要開始建立了。而一切都要從“稀缺性”這個經濟學的最基本的思維方式開始。
2/6、Stay hungry,保持稀缺
我之前寫過一篇《貧窮,對你的思維方式造成了多大的影響?》,結論是:窮人缺錢(這不廢話嘛?),富人缺時間。
這個句式可以無限填充下去:
單身狗缺個暖被窩的,結了婚的缺個人空間;
位高權重者缺安全感,社會底層缺機會;
天后王菲缺什么:一切都好,只缺煩惱。
而且稀缺還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現象。
本來你只是缺一條裙子,結果補上了后,你發現你還缺一雙鞋、一件大衣、一條圍巾,一個包包……,一旦你補上了一個“稀缺”,一定會進入下一個“稀缺”。
剛進職場,你缺經驗,希望有更多的項目;等項目做了一些,你開始心里不平衡,錢太少了;好了,總算加工資,不再為房租操心,你又覺得工作上沒有自主權;等熬到了升職,你剛剛有點小滿足,就發現自己的時間開始不夠用了;于是你開始“授權”下屬分擔一部分你的工作,卻發現自己是個管理小白……
好了,等你混到了CEO的位置,你才發現,一切缺乏戰略目標的忙,都是瞎忙。
某天,你回頭看看你走過的路,你忽然明白了。
原來,“稀缺”就是你成長的目標,喬幫主的那句名言,原來是這個意思:
經濟學家在研究“資源詛咒陷阱”時發現:戰略資源越豐富的國家,國民智商越低——錢來得太容易的地方,誰還會保持學習的動力呢?
格局小的人,被“稀缺”牽著鼻子走,滿足于眼前的蠅頭小利,人生過得東一榔頭西一棒;格局大的人,是那些擅于尋找現階段更有價值的“稀缺”的人。
稀缺導致了一樣東西的價值,反過來說,一旦你擁有了其中一樣,它就會變成“過剩”。對你的價值就會縮水。
于是這個世界就有了交易,用你相對過剩別人相對稀缺的東西,去換取別人相對過剩你相對稀缺的東西。
因此,想要補充“稀缺”,你就要找到你人生中“過剩”的東西,這就是經濟學中另一個基本思維方式——比較優勢。
3/6、比較優勢是個什么優勢?
一條街上有兩個皮匠,經驗豐富的老王做一雙皮鞋要1天,生瓜蛋子的小李要2天,如果兩人做出來的品質、款式都相同,可以肯定,小李的店是開不下去的。
這時,我們說老王是有優勢的。
小李發現自己做鞋做不過老王,一想,不能在一顆樹上吊死啊,那就做皮包吧。
老王偶爾也做包,一個包需要4天。于是,小李苦心鉆研做包的手藝,終于把做包的時間壓縮到了5天。
此時,小李在做包上有優勢(3天對4天),老王在做鞋上有優勢(1天對2天)。
前面的情況下,誰有優勢,都是一目了然的,經濟學上稱之為“絕對優勢”。
但現實中的“絕對”都是暫時的,只有“相對”才是絕對的。
皮包的生意被小李搶走后,老王不服氣,下狠工夫,憑借老皮匠的功底,硬是把一個包的制作周期縮短到了兩天,再度獲得成本優勢。
此時從“絕對優勢”上講,老王雙雙超越小李,是不是小李的店就開不下去了呢?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老王雖然在做鞋和做包上都有絕對優勢,但問題是,老王只有一個老王,他一天就只有24個小時,多做一個包,就要少做兩雙鞋。
老王可以一時賭氣,在“做包”上采用趕超戰略,但長期而言,他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一定會計算一下:同樣的時間,是做包賺的多,還是做鞋賺的多?
當老王發現還是自己的老本行做鞋更賺錢時,他一定會采用這個經營策略——鞋的生意優先接下來,沒事做的時間才接包的生意。
這么一來,小李又起死回生了。
你看,前面說過,“稀缺性”是經濟學的第一原理,也是人生的第一作用力,這時就體現出來了。
一旦老王擁有“兩項絕對優勢”,就出現了時間“稀缺性”的問題,不得不放棄其中優勢相對不明顯的皮包生意。
相對而言,小李因為當時一個誤打誤撞的選擇,反而形成了做包上的“優勢”。因為這不是真正的優勢,而是老王在時間上的稀缺造成的,經濟學上稱之“比較優勢”。
有了這個“比較優勢”,小李就可以和老李分工了。他甚至可以和老王合作,把老王做包的單子接下來,分一些介紹費給老王(代工廠的雛形),既解決了老王的“時間瓶頸”問題,自己生意穩定下來后,還能不斷提高手藝,把相對優勢變成絕對優勢,或者尋找新的比較優勢。
“他人的稀缺——自已的比較優勢——分工或合作——新的優勢”,“比較優勢”理論是經濟學上僅次于“稀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它為什么這么重要呢?
4/6、窮,才是你的優勢
從“絕對優勢”到“比較優勢”,這是人類認知的巨大飛躍,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就算你真的一無是處,你至少還有一樣東西——時間。
以前我們常說,世界充滿了不公平,只有時間絕對公平,每個人都是24小時。
但引入了“相對優勢”理論之后,時間就不再“公平”,相反,它是對不公平的“劫富濟貧”。
假如你是一個剛進入職場的新人,應聘一個叫“資料收集員”的職位,你會在簡歷上寫,個人優勢是擅長找資料、了解行業、細心,等等。
其實,這些根本不是你的優勢,你一個新人,對這個行業上下游、對客戶一無所知,你憑什么覺得你收集資料的能力比有經驗的人強?
你得到這份工作,其實憑借的是你的“比較優勢”,就是“一窮二白”——沒有錢,沒有經驗。
因為沒有經驗,你的時間價值就低;因為缺錢,你才愿意接受低薪的工作。
公司就是一群人之間的合作組織。只有憑借這個“比較優勢”,一個新人才有機會進入職場,參與到合作中來。
不過,這個“比較優勢”一旦加薪,就不存在了。在這個只有一兩年的時間窗口內,你必須完成兩項任務:
一、通過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換,補充你現在最稀缺的能力;
二、形成你下一個“比較優勢”。
它們是什么呢?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從“國運”中得到一些啟發。
5/6、“國運”的時間窗口
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稀缺”的東西真實是太多了,工業化體系、外匯、基礎建設、人才、制度,真正的一窮二白。
我們之所以要發展“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引進“三資企業”建立外向型經濟,說白了,就是因為我們窮,“勞動力成本低、資源豐富”是一個非常明顯“相對優勢”,以此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但這個“相對優勢”的時間窗口非常短暫,能否把握好,這就一國的“國運”了。幸好,我們在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漸漸喪失的這三十年里,把“工業化體系、外匯、基礎建設”這些原來“稀缺”的東西,又變成了新的“相對優勢”。
而像拉美國家,在這個時間,把賺來的錢用于消費,用于提高社會福利,最終在國民收入上升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再度回到貧窮國家的隊伍中。
在職場上,低成本的新人期就是一個短暫而重要的時間窗口,這段時間,窮是資本,千萬別跟別人比,未來的變數太大了。
想想中國三十年的低勞動成本時期,對于那些拿幾百塊錢在流水線上沒日沒夜加班的打工者而言,其實是非常殘酷的。但沒有這么長的時間,也不可能有現在這么強大、完整的制造業體系。
想要形成大的人生格局,一份成長性強的職業,比絕對收入高的職業,重要得多。
不過,人生所有稀缺的資源,對于下面這樣東西而言,都是浮云。
6/6、時間給你的唯一機會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人永遠不會死,那會怎樣?
我的答案是——這個世界將永遠停止前進。
如果生命永續,就意味著你將擁有無限多的時間,時間就不再稀缺。那么,你今天工作不如明天工作,明天工作不如永遠不工作。
因為時間是稀缺,導致你能做的事也是稀缺的,導致做成事情的資源,比如財富、權力、名譽、顏值、才華……,統統都是稀缺的。
所有的資源都可以從稀缺變成過剩,只有時間不會,它永遠是稀缺的,而且越來越“稀缺”。
不過,時間的稀缺性,仍然存在唯一的變量——生命值。
項羽24歲起兵,30歲,自刎了;霍去病19歲掛帥,23歲,掛了;曹沖7歲稱象,13歲,早夭了。
肯德基老爺爺56歲還在拿救濟金,結果活到90歲;齊白石66歲成名,93歲才無疾而終;姜子牙76歲拜相,硬是把生命堅持到139歲。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公平個屁!
為了業績和升職的機會而加班熬夜,為了與同事的矛盾而暗自生悶氣,帶著行李和滿身疲倦變成“空中飛人”……,一邊努力提高時間利用效率,一邊拼命刷生命值——這恐怕是我們這輩子做過的,最不劃算的事兒了。
在時間價值這個最大的人生格局問題上,一定要優先做大“增量”——只要活得夠長,還要活得夠好,機會一定會有。
(本文為新的系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第一篇)
首發于“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業的看法。
與“人生規劃”相關的文章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灰犀牛效應:為什么我們明知房價泡沫巨大,還要搶著買房?
創新是找死,平庸是等死,那活下去正確姿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