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60后的農民工父親:在奮斗的城市安個家需要多少年?

一、一個普通農民工的城市夢

爸爸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工。

那個年代,和他一般大的年輕人,很小就去學手藝了。

爺爺一共三個兒子,爺爺把每個孩子都送去學了不同的手藝,老大學裝修、老二學了瓦工、老三學了木工。

爺爺那一輩的人相信:只要有一門好的手藝在,只要不懶惰,就一定能掙一口飯吃。

我經常開玩笑說:我們這一家的叔叔伯伯們,各個都是手藝達人,擱到現在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匠心。只要有材料,我們這一家叔叔伯伯就能給你造出一棟房子出來。

從小爺爺奶奶就比較偏愛老大和老幺,也許是老一輩的人對第一個孩子和最小的孩子,都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種疼惜。可憐了爸爸在家里是老二,在中間不大不小。父母的愛就那么多,給老大老三的多了,給老二的自然就少了。

于是爸爸十幾歲的時候,就出來打工。從沒有結婚到兩個孩子都長大成人,一直呆在蘇州;從不會講蘇州話,到能夠用一口流利的蘇州話跟本地人交流,已經是融入這座城市了。

但是在我們念大學之前的十幾年里,爸爸依然買不起屬于自己的房子。在蘇州蓋了幾十年的房子,依然買不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這讓人感到絕望。

我一直都知道:爸爸,他想在蘇州給我們安個家。


二、考慮孩子未來的發展,規劃買房。

直到我跟弟弟都開始念大學了,大學畢業之后都想在蘇州發展。那個時候爸爸開始認真的考慮在蘇州買一套屬于我們家的房子。(此前一直都是住單位宿舍、媽媽去了蘇州之后開始租房)。

我們需要有一個不大的空間,能夠容納我們一家人生活。

所以那個時候,爸爸開始籌備著在蘇州買一套房子。

我記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是2009年,我大二。有一天下課之后,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爸爸說:“我們家準備買房子了,以后你和弟弟的生活費每人減少100塊,節省一點花。”

那個時候,光顧著開心了,以至于忽略了爸爸媽媽所面臨的壓力。

之后爸爸媽媽下班之后就開始密集的看房之旅。過了大概2個月之后,爸爸打電話跟我房子已經看好了。

一共89平,二室一廳一廚一衛,均價7000多,總價70W左右,那時候還是20%的首付,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幫忙湊了20W的首付,房子總算是搞定了。

爸媽看中的那個小區已經在蘇州的邊邊上,再過去40分鐘就能到無錫了,2008年的時候同一個小區的房價4000多還是能入手的,到了2009年我們家買房的時候,已經漲到了7000多,那個時候,總是感嘆沒趕上好時候,如果早1年買,能夠省下一半的錢。對比現在蘇州的房價,我只能慶幸還好當時買了,現在差不多又是翻了一倍。


依照現在的房價,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三、父輩們的奮斗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可以說:見證蘇州發展的不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而是千千萬萬個和像我爸爸一樣,從外地來到蘇州打拼的外地人。

是千千萬萬個他們建造了現在繁華的工業園區;

是他們給你做出放心早餐讓你能夠吃好早餐再奮斗;

是他們一磚一瓦的改變著這個城市現在的樣子;

是他們讓這個城市發展變得如此的靚麗和多彩;

然而也是他們,想要讓自己的下一代留在這個城市生活下去,卻是如此的艱難。

高房價和高消費,讓他們望而卻步;

健全的公共設施和良好的教育,確又讓他們心生向往。

真的很想給90后這一代的父輩們,千千萬萬個和我爸爸一樣的普普通通農名工,說一句:你們辛苦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