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傷逝》和《孤獨者》,既然悲傷得難以自抑。念中學時讀過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只記得那園子有著豐富的植物,碧綠的菜畦,以及云雀和蟋蟀等。書中寫來是一個孩子玩樂的天堂。當時覺得先生寫得有些夸張。對于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物,并沒覺得有啥稀罕。那是最早記憶中讀到的魯迅先生的作品。后來的《阿Q正傳》也是出了校門偶爾讀來,可均沒有今日讀先生作品所帶來的震撼。
細細思量,對文章的感悟能力,可能隨著自己的成長及閱歷有所改變。
“我還得活幾天......"就這平淡的話讓我內心起了大大的波瀾。話中含著無盡的悲涼,這是《孤獨者》中連殳的話。一個對生活最終妥協的人:“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這就是生活。為了活著,文中的連殳最終墮落成自已厭惡的人,這樣的茍活也沒長久,當是主人公自己選擇遭踏自已走向滅亡。
《傷逝》讓同居的兩人成了陌路。在柴米油鹽中,在寒冷的冬日、爐子沒法燃起的火焰中,愛只會成為生活的祭品。最終是以一方的生命做了愛情的殉葬品。那些為了生存而艱難活著的知識分子在魯迅先生筆下成了真正的無聲的吶喊者。當我悲傷于文中主人公的命運時不得不敬仰魯迅先生深厚的筆力。先生以冷峻的,疏離的筆調,卻含著力透紙背的力量娓娓道來。使讀者悲憐于愛的輕薄,也深刻沉思生活的殘酷。
誰能說這兩篇小說所描述的生活狀況在如今這個社會不存在呢?只不過是以另一種狀態出現而已。或許以更隱晦的方式表現。雖然我們能滿足最基本的溫飽,但我們僅僅是滿足溫飽?我們生活在這個物欲的世界,有多少人不是被生活裹挾?我們真正做了自己本來的樣子嗎?我們說了自己想說的話嗎?我們對他人的愛又有幾分是真的呢?多少人標榜著愛情,標榜著清高,結果呢?一切都會在生活面前現出原形,這或許就是人性的黑暗吧。當我們能正視自己的黑暗才是奔向光明的唯一道路。
近一年來讀了很多國外的名作,就自己的領悟能力還不能說能辯別出好的,偉大的作品。但今日讀魯迅先生的作品,讓我感覺有很深的觸動。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年齡,心更柔軟罷了。今夜特寫下幾句,以表當下之心境,也不枉讀先生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