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授課

北大授課

過年后讀書的欲望其實不是很強,加上學校還沒有開學,我的自控能力那么差,完全被懶惰心理占據了。但是為了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標也是咬著牙再讀。平時喜歡看的小說最近也繼續保持著,但感覺難登大雅之堂,準備找點高逼格的書來陶冶下情操。于是在文藝青年室友的推薦下,快速的泛讀了下《北大授課》這部課堂的實錄。文化史家潘之剛教授說:“此為平生所見最有高度、最有裁斷,又最有趣味的中國文化史。環顧身旁,從中學生到老學者都愛不釋手。”

本書是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本書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學學生、臺灣大學學生與余秋雨先生之間迅如雷電的“閃問”“閃答”,涉及當代社會大量艱澀的話題。但來往之間,卻顯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滿了閱讀愉悅,被評論家譽為“高速運動狀態下撞擊出來的文化哲學”。后半部分,則為扎實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課程,書中保留課堂討論的形式,將師生之間對中華文化的思考與對話原貌呈現,既可聆聽中華文化的源遠流脈,亦能在不同思維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華文化綿延新生的魅力。這是一場回溯中華文化的激蕩之旅,也是一場誠摯有趣的智慧對談。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說,文化可以滋潤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潤文化。中華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輕而又美好的生命來滋潤它。

這本書我讀了大概兩天。讀完后的感覺其實挺懵的,除了其中的插圖我看的比較有意思外,其他的我都是一知半解。可能我這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讀俗氣的書吧。另外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沒有視頻或者現場來的實在,我在讀的過程中其實在想要是現場聽多好啊,那就不用看這枯燥的文字,雖然看起來寫的挺好的。書中有點印象是是將顏真卿與郭子儀的部分。我對于顏真卿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書法造詣上,以及那首婦孺皆知的《勸學》,未曾想到他光耀千秋的文化人格。在安史之亂的最艱難時期,是他集中二十萬軍隊,親自掛帥與安祿山的部隊交鋒。而為此所付出的代價是——顏家三十幾口全部被殺害,他的哥哥遭受酷刑致死,他的侄兒也英勇就義。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法帖——《祭侄帖》,便是顏真卿祭祀侄子而寫。余教授在文中這樣寫道:世界上很少有這么一個藝術作品,即使不了解它產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跡、痛苦的線條、倔強的筆觸所感動。滿篇的漢字,都在長嘆和哭泣,而在長嘆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畢現無遺,足以頂天立地。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號勾勒最偉大人格的一幅作品。這種最偉大的人格,刻畫了一上英雄的時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讓盛唐即使破碎也鏗鏘有聲。不僅如此,顏真卿七十多歲高齡的時候為勸誡一個藩鎮首領,面對種種威嚇與對方的可恥行徑所表現的義無反顧,最終遇難……郭子儀是我老郭家的祖先,所以也去了解了,這里就不細說了。

書看完了,自己也不知道收獲了什么,但讀書的日子過得很充實,這也算是一種樂趣所在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