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虎七七共同成長群”做了開群分享,關于如何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分享?;⑷菏俏业谝粋€群,這次分享也是第一次分享。
分享開始前,就默默倒計時,距離分享開始只剩三小時,兩小時,一小時,30分鐘,20分鐘,10分鐘,到點了,只能硬著頭皮上了。歷時約一小時,終于做完,大舒一口氣!雖然分享不完美,但我特別高興走出了這一步,尤其是在虎友們說了有收獲之后,更加覺得這件事情有價值。
所以,有想法做分享的虎友們,不要只停留在想法階段哦,只要你想,就來做吧!
無論做什么事,第一次緊張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真的很想做這件事,或者必須做這件事,你就不能止步于緊張。如果這樣的止步多了,你的自信心可能也就一點一點地消失了,又導致你下一次也不敢邁步,形成惡性循環。
而如果你不斷去克服這種緊張,你的自信心增強,你的能力提升,你繼續不斷地接受新的挑戰,這樣就會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今天我在虎群分享的主題是“金字塔思維——對付邏輯混亂的殺手锏”。
什么是“金字塔思維”?我們暫且不表,先來看一張圖。
想一想,你有什么辦法?
再來看這段話。
什么感覺?是不是特別亂?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金字塔思維的表述。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金字塔思維”?
簡言之,“金字塔思維”能夠幫我們把問題想明白,把事情說清楚。
現在來看看前面問的那個問題,如何把200毫升的水放入100毫升的杯子?
如圖所示,200毫升的水裝入100毫升的杯子,水之所以會流出來是因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兩點。內部原因分為水本身和杯子本身,外部原因就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那現在要把水倒進去,我們就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思考。首先外部原因,肯定是不可能改變了。那內部原因的杯子呢?杯子就那么大,沒有張力,也無法改變。那最后就只能從水這個原因入手了,水是液體的,可不可以改變呢?當然可以改變,我們可以把水變成固體的冰,問題就解決啦。
再看看前面那段混亂的表述,要怎么才能表達清楚?
其實我們主要就是為了告訴老板會議改時間了這個結論,那就先把結論說出來啊,以免老板聽了前面大段內容還是不明就里。
說了結論,如果老板有時間聽原因,那就補充,沒有時間往下聽,那老板也已經知道最重要的消息。
我們假設老板有時間,那你現在就從與會人員和會議室兩方面給老板解說,與會人員方面怎么怎么,會議室方面怎么怎么,這樣條理多清晰啊。
如果工作中你都這么有金字塔思維,能清清楚楚地剖析一件事情,那你肯定是一個好員工,升職加薪是必然的。
那金字塔思維到底是什么?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我畫的手繪圖。
首先我們看縱向。
縱向的關鍵詞是以上統下,意思就是金字塔的頂端就是總結論,而且上一層都是下一層的結論,下一層都是支撐著上一層的證據或事實。
我們說一件事情時(除非特殊原因:比如告訴病人病情時),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先說結論。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1.溝通高效,以免對方在等待結論的過程中變得焦躁起來,比如老板。
2.避免別人歸納總結出和你不一樣的結論。如果你先說各種情況、各項原因,別人在聽的過程中可能會得出一個和你想要表達的完全不同的一個結論。這個時候,你再回過頭來說服他,就很難了。
而我們中國人大多時候說話剛好是反的,先迂回,各種東拉西扯,要聽到最后才能知道對方到底想表達一個什么中心思想,甚至到最后都不得要領。
所以,為了表達清晰,一定要記得先說結論,再說支撐理由。
現在看橫向。
橫向的關鍵詞是演繹歸納,演繹歸納遵循的是MECE (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則,也就是橫向上的項目要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這些項目之間,要歸類分組。
而且每一組內,各項目不是無序羅列,而是有內在邏輯關系和組成順序的,比如按時間順序,按重要性順序,按結構組成等等。
以上就是金字塔思維。我們可以用4個字來幫助記憶:“論證類序”。
論,就是結論先行。
證,就是證據支撐。
類,就是歸類分組。
序,就是邏輯順序。
論證是縱向軸,類序是橫向軸。
記住這4個字和這幅圖,老板再也不用擔心你講話沒邏輯了,也不怕想問題想不清楚了。
那么,金字塔思維可以有哪些運用場景呢?
列舉一二。
《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閱文能“獨觀其大略”,指的就是從大處著眼,不拘泥于細節,這就是一種金字塔思維。
所以,如果你想提高閱讀能力,先培養金字塔思維。
在工作中,也是一樣的,如果你想提高工作能力,先培養金字塔思維。
大家聽說過麥肯錫的30秒電梯法則吧?就是一個項目必須要在30秒的電梯運行時間內給老板或者客戶說清楚。
這就是典型的金字塔思維的運用,我們可以根據老板或者客戶給出的時間,決定我們說到金字塔的哪一層。3秒鐘?ok,直接說金字塔的頂層結論。1分鐘?可以說到第二層。10分鐘?第三層。開專題研討會議?挖掘到金字塔的最底層。所以無論給多少時間,我們都能把問題說清楚,只是說的深度不同。
最后,告訴大家幾個常見的金字塔思維模型。
以上就是今天在虎群的分享。
感謝閱讀!
———
后記:建議對此話題有興趣的朋友,去閱讀美國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和李忠秋老師的《結構思考力》,本文素材來源于這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