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糾結,關于素養

1.糾結


昨天晚上老公聊起一家店老板改水改電的經歷,因為這家店位子比較遠,老公已經跑去一趟,談好工錢后他替這家客戶拉著材料過去安裝,誰知道這個客戶又提出其它要求,這個要求工程比較大且比較難,老公就拒絕了,結果客戶就生氣了,說有什么難的。于是,老公火了,大概客戶認為老公把材料帶過來了就一定會給他做,但是老公的脾氣上來了也不得了,他直接推車就走,結果騎別人的電動三輪車返回時還沒有了電,推子大半天推了回去。

結果,老公走到一半,這位客戶又發短信請老公回去,還把工錢又加了一百,老公已經開始接另一個活了,堅決拒絕了這個客戶。我支持他這樣做,改來改去糾結的要命,誰非要做這樣的活,還得受氣。

我說到糾結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其實就是我的投射,我就是一個很糾結的人。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今天上午例行大掃除,要清理一些家里很久不用的物件,下樓去找收廢品的師傅,其實我們隔壁單元就有一家,我卻臉皮薄不好意思去找人家。

我就只能帶著孩子站在大門口,站等收廢品的車過來了喊住別人。結果好不容易等到一個車過來了,卻因為人家車已經從我眼前過去而糾結是否要喊,當然人家車不停,我還沒糾結清楚,人家的車就已經遠離我了,等我想喊人家的時候已經沒用了。

我想我不能再這樣浪費時間了,在內心警告自己下一個收廢品的車來了就必須馬上喊住人家,不能再錯過了。就這樣,我總算在下一個收廢品的到了之后果斷喊住人家請人家上樓搬走了我不要的東西。其實當時我內心還是有糾結,一是看到人家車滿了還會不會收?另外因為不要的東西里有一個煤氣罐,我擔心人家會不要。事實是收廢品的什么都收,無非是價格便宜,你的東西都以白菜價被人家收走而已。

這只是例子,我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這樣的模式,也讓自己錯過了很多好的機會。所以,我需要多多提醒自己,到底在糾結什么?有必要這樣糾結嗎?糾結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不能再果敢一點?讓自己能夠盡可能少一些糾結多一些干脆。

2.素養


收廢品的師傅進了房間來看我要處理的東西,他拿著的煙頭很順手的扔在我剛剛拖干凈的地板上,我沒有說話,雖然覺得這樣不妥,但是尊重他本人就是這樣的人。是的,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他弄臟了我的地板,他也沒意識到我的地板那么干凈是我付出努力而且也是我不希望被人這樣弄臟的,這已經是如同他身上的每個部位一樣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慣。所以,尊重他,我就不會不會舒服。不過是他走后我掃一下的事。如果一定要當面說這位師傅,畢竟會讓雙方都很尷尬。畢竟只是幾分鐘的交情,實在沒有這個必要傷和氣。

我們因為租住的是城中村改造的小區,所以只交物業費,不見保潔打掃樓道,我不能忍樓道的臟,所以隔段時間我都會把我們樓下的臺階掃干凈,賣完廢品后我在樓道上灑了灑水準備掃樓梯,剛灑完孩子的同學上來找孩子完。當這位同學走進門后又退出來在地上蹭了蹭鞋子,我問她怎么了,她說這地太濕了,我才意識到我灑了水,女孩鞋上沾了水,到我家就把地踩臟了,小姑娘一進門就馬上發現了,所以立刻退回來把鞋底蹭干凈了再進去,我告訴她進去吧,我一會兒再拖就好了。

看到小女孩這樣的行為,讓我突然很樂觀。因為我們的整體素質明顯在提升,收廢品的師傅和我們一樣來自己農村,只是他一直做著收廢品的工作,所以對衛生的講究并沒有那么高。這是目前在城市中生存的一部分人的真實狀態。

我們的孩子們就不一樣了,也許他家里不見得很干凈,他的父母也不見得很講衛生,但是他們在學校是需要每天都打掃衛生的,他們去同學家也會看到一些干凈的房間,他們從小就會對這些干凈的房間表示出極大的尊重,就如這個女孩,她之前就意識到我家很干凈,還問孩子我家為什么這么干凈,當她意識到之后,就會注意來我家不給我家制造垃圾。我也相信這個女孩不管她家里現在是什么樣的狀態,但是早早晚她也會把自己的家整理得干干凈凈,因為她心有所向。

相信美好,我們的生活只會越來越美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
    愛是螢火般的光芒閱讀 3,079評論 0 1
  • 2017.10.24 星期二 珠海晴 因為一直都相信:你都不努力,怎么知道你的極限,也許你...
    wu溧蕙閱讀 147評論 2 2
  • 當你還沒有能力掙錢的時候,不必勉強、不必慌張,更不必害怕,請努力鍛造自己。 一. 周二去表哥家做客,被八歲大的小侄...
    亦舒先生閱讀 1,348評論 2 17
  • 從來不敢面對炙熱的愛情 每每看到他人愛得甜蜜 便嫉妒心起 轟轟烈烈 時而溫柔敦厚時而冷酷到底 我不懂愛情該走過哪些...
    婷婷和俊俊閱讀 210評論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