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讀書”這個詞開始泛濫起來了。
泛濫是個貶義詞,我想表達的也正是這個意思:朋友圈里各種曬圖,電腦里手機上收藏各種書單,隨處可見的“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等諸如此類的文章,甚至參加各種讀書活動讀一些主辦方隨機發給你的書... ...
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同樣我也不知道,你能讀進去的書到底對你有沒有影響。再或者,讀完一本書對你的影響到底是膚淺的,還是深刻的。
這里無意貶低任何真心喜歡讀書的人,反而對他們心生敬佩。
只是,現在滿大街都在談的讀書,到底是為了標榜自我,感動自我?還是用心從中感悟到真切受用的東西?
暫且放下這個問題,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哪一種人。
那就以我個人為例講一下吧。
1
過去的一個月,我在某電子閱讀平臺下載了13本書(倒不是我不喜歡實體書,因為身在外地多有不便,只能退而求其次,這個算是題外話,有機會再講)。
其中社會科學類占所有書的31%,文學藝術類占28%,小說類占27%,其它占13%。
之所以列出這個數據,倒不是想要展示我讀書范圍之廣,讀書種類之多,或者說有多喜歡讀書。因為原因很簡單,這些書除了一本小說一天時間讀完外,其他的大多在讀,或者只是開了個頭而已。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都從來沒有如此密集,而又帶著一些莫須有的激情在讀書。
如果非要找原因,可能有四點:
一是,作為一個文化并不高的人,我深深感覺到自身文化、知識儲備的匱乏,我想要用讀書去彌補一點在這方面的短處;
二是,看到很多優秀的人都在不斷的學習,讀書。而自己起點本來就低,沒道理不輸入;
三是,有時候讀書能讓人開闊見識,但也能暫時的逃離現實,何樂不為?
四是,盡管我暫時沒寫過書單,沒曬過書。但偶爾講出來,或者在這方面能“炫耀”一下,那種虛榮心還是獲得極大滿足的。
以上四點,基本就是我讀書,也是大部分人讀書的原始動機了吧。
在這其中,我最害怕的是第四點原因的比重,會不會越來越重。如果有天當它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寧愿不再讀書。
其實讀書是件很私人的事情,但是讀書卻又是一件最廉價,卻最能表現自己的事情。見義勇為需要承擔身體受傷,甚至生命的代價;成為某個行業的大師,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異于常人的精力的代價;甚至成為所謂的紅人,還需要先付出金錢的代價。
所以在如今這樣物質至上的時代,能讓自己跟讀書沾點邊,就好像自己給自己授予了一枚軍功章一樣,然后每天擦得锃亮,配在胸前,生怕別人看不到。
就這樣,讀書成了一種“炫耀”的資本,反而忽略了讀書背后帶給我們的精神、氣質或者知識上的收獲。甚至忽略了其中哪怕是極為“功利”的收獲。
2
說回那13本書,帶給我的負面影響。
有人說讀書就要博覽群書,有的人也在隨手拈來的引經據典,展現自己讀過很多書。對于博學的人,說實話我內心懷著帶有嫉妒性質的佩服。
但作為一個剛剛讀書的新人來說,這樣的讀書方式,無疑是害人不淺的。
因為我毫不夸張,但又自不量力的辛辛苦苦遴選出十幾本書,其涉及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甚至帶有生物學性質的書籍。但是耐著性子在讀,反而越讀越是一頭漿糊,有的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只是文字在眼前過了一遍而已。
有一本社會學的書,我一直讀到書的后半部分,才慢慢能理解作者觀點闡述的方式,才漸漸讀懂了整本書的整體寫作脈絡,知道這本書到底在傳達什么東西。雖然書讀的逐漸明朗起來了,但說到底,也不過是剛剛學會喝粥,而沒有咀嚼能力的嬰兒而已。所以,可能不得不重新再讀一遍了。
一本書尚且吃力,再抽掉精力同時去看其他的書,簡直就是在自取其辱。不僅前面的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后面的還要再一次從吸奶瓶學起。(所以,慢慢的從“一攬子”讀書中,我逐漸捕捉到了一點讀什么書,怎么找到適合的書的方法,這個下篇文再談。)
所以不管你收藏了多少書單,參加了多少毫無針對性的付費活動,這些都不會讓你有長足的進步,反而要自己為自己把好脈,聽好診。
所以讀書這種事,尤其是比較深刻的書,不能一上來就求概全,還是要先抓住一個點,吃透了,或者說在嘴里嚼干凈咽下去了,然后再去吃另一本。
3
有的人說,讀書是為了陶冶情操(請允許我用了這么一個落后封建的詞),追求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但別忘了這句詩出自老司機蘇軾先生。他老人家可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而不是過目即忘的投機倒把分子。
所以,不要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說法,給自己毫無目的性的讀書找借口了。
梁文道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對我有很大感觸,他說: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看他看得懂的書,那表示他其實沒看過書。
雖然有些偏激,但對于真正想讀書的人來說,卻很有道理。如果你只是為了消遣時間,選擇看什么書,或者不看書,都是無所謂的。如果你想要通過讀書獲得成長,那你就不能只看那些看得懂的書,而是抱著學習的態度看那些看不懂的書,只有把看不懂的書看懂了,你才會從中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這是一件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極其艱難而又乏味的事情。因為人的本性愿意接受簡單,或者能讓自己感同身受的東西。對于困難或讓人難受的東西,有天生的排斥。
我并不是在一味排斥和貶低通俗的作品,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風趣幽默、簡單易懂的作品只要能從中領悟到一些東西就是好的。(我不敢說,其實是因為我有打算寫一個好玩的書單)
而且,對于簡單幽默而又給人啟示的書,比起那些故作高深,晦澀難懂的書來說,我絕對五體贊成、五體佩服和五體推薦!
因為比較起讀書會讓人增長見識來說,之于個人最重要的是學會獨立思考。
現在說回之前的問題,就顯得不那么難以界定了:讀書到底是為了標榜自我,感動自我?還是用心從中感悟到真切受用的東西?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對于現在這種樂于讀書的社會風氣,還是必須要給予肯定的。不能人們不讀書時,要罵;人們讀書時,還要罵。那就完全將自己看的過于清高了,沒有必要。
但讀書終歸是件私人而又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所以暫時在這篇文里沒有出現任何書名),如果只是為了隨大流,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的話。別的方法至少還有100種,我看,還是別為了這些而讀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