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 該如何學習運營

在我學習運營的這段時間里,被無數的信息包圍著,以至于差點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不能自拔. 昨天看了”還不懂用戶運營?看完這篇就夠了”(ps:夠了嗎?能不能真誠點) , 今天看了”用戶留存,做好社群就夠了”(ps:說話之前能不能負點責啊)。像類似這樣的信息,如果你是一個已經從事運營工作的人,那么你可能早已避開了。而對于剛剛接觸運營的人來說,這種完全不負責的追求閱讀量的信息,遲早會讓人走火入魔的。對于踩過了許多坑的我來說,要么被坑埋上,要么在坑還不大的時候自己爬出來。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很多朋友說,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實際案例,大咖分享,感覺他們都講的特別好,但是一讓我自己來做吧,卻什么思路都沒有。或者做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在我看來,造成這樣的情況大概有這兩個原因。

1.??? 行業不同,背景不同,目標不同,資源不同,用戶不同,連具體的執行也不同。

是的,就是有這么多的東西不同。初學運營的時候,對所有冠以技巧、方法為名的文章來者不拒,以為撿到寶了,小心翼翼整整齊齊開開心心地往筆記本上抄,然后真的,抄完就….完了….

在傳統行業里,有各種各樣的行業,行業之間被分得很開得,而一旦用互聯網把它們連接起來了之后,好像大家都把它當成一件事在說了,其實行業的本質是沒有變得,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不同行業的運營方法論應該與行業緊密連接起來。這只是單純的一個行業不同,除此之外還有背景,目標,資源,用戶,執行都不同。不用懷疑,這都是真的。

2.??? 運營的繁雜,導致信息的碎片化

一個運營包含了很多職位,用戶運營,內容運營,活動運營,推廣運營,新媒體運營等等。導致了不同人在說運營這件事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闡述方向,就連即時同樣是用戶運營的人在描述的時候也會不一樣,A覺得說用戶運營就是管管群啊,當當客服啦。B覺得用戶運營要做成長體系,要做積分體系等等。商業模式的不同,造就了具體職位的不同。但,它們的目的基本都是一樣的。看不清運營的本質,會讓人更加的茫然失措。

解決方法。

1.??? 建立完整的運營思維

當你知道這件事情為什么做的時候你就不會盲目的迷戀所謂的方法論了。這就是運營思維,那什么是運營思維呢?

1)從宏觀的角度講——了解行業,發展模式,競品動態

2)從思考的角度講——要有發散性思維:從一個點出發,進行思維的擴展,最終產生多個方案,而不是唯一的方案。逆向思維:從原因可以推知結果,反過來從結果可以推知原因。以用戶為導向的思維:運營產品就是在運營用戶,凡是以用戶出發,而不是簡單的我以為。了解用戶的方式通常有用數據分析用戶或者是做用戶調查等。

3)從做事的方法講——要有結構化思維:當確定了一件事情的目標以后,需要做的就是分解目標,并且把目標進行劃分,把事情有思路有結構的完成。

4)從執行的角度講—— 要有精細化思維:你必須要能夠把自己關注的一個大問題拆解為無數細小的執行細節,并且要能夠做到對于所有的這些小細節都擁有掌控力。

2.???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只有踩過坑的人,才知道到底這個坑是怎樣的。所有的技巧方法只有一個來源:實踐。且不說方法能否適用,僅憑運營之深,類目之雜,各司各崗各個項目的情況背景資源不一,方法就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如果你不實踐的話,看的再多,那也不是你自己的東西。

3.??? 以目標為導向的工作方式

在上面說到運營這一行細分了很多職位(用戶運營,內容運營,活動運營,推廣運營,新媒體運營等等),每個職位負責的事情都不一樣,但在實際工作中它們有相當多的交集,比如說產品的某一塊內容看的用戶不是很多,你可以說這是內容運營的責任,因為它寫的內容沒有人看。也可以說這是用戶運營的責任,因為用戶的活躍度太低了。比如新媒體運營,它要寫內容,要做活動,要維系用戶,那你說它是哪種運營呢?

我覺得不應該盲目的站在職位的角度來看待運營,而應該從商業本質及產品的角度,從這樣的角度運營目標總結起來一是用戶增長,二是用戶維系,三是獲取收入。而所有的運營崗位其實都是圍繞著這兩個目標的。當你所做的工作偏離了這兩點的時候,你是不可能有太大的進步的。

好吧!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運營小日記”,我會繼續分享我的經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