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John Cleese說的:創造力不是一種天份,而是一種做事方式。我歸納了他說的這7點。

先說一句,這篇文章就是John Cleese的演講內容匯編,加上了我個人的理解和解讀。我對他的論斷很喜歡,所以這是一篇學習筆記。

先說說John Cleese這個人。他是英國著名喜劇演員和喜劇作家,這個1939年出生的家伙,至今還活躍在藝術界里,以2000年以后為例,他在01年的《亡命奪寶 Rat Race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里面的鬼魂Nearly Headless Nick,02年的《007之擇日而亡 Die Another Day》,《霹靂嬌娃2 Charlie’s Angels: Full Throttle》里的Mr. Munday,08年的《地球停轉之日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粉紅豹2 The Pink Panther 2》等等。去年還主演《馬鈴薯3》、編劇《蒙提派森倫敦O2告別演出》還有今年還沒有上映的《魔法教師》,都有他的身影。

這個喜劇演員,對于創造力的理解卻是非凡的。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讀一下。因為他這句話是如此之對,以至于我用這句話重新梳理了我的邏輯體系。

他也是一個非常熱愛學習的家伙,蘋果的喬布斯被妻子稱為“學習機器”,而Cleese則說,他每天都想學一點新知識。因為他“已經很老了,很快就要死了。所以臨死之前要多增長一點兒見識”。

因為這是我的學習筆記,所以我會效仿當下的“干貨體”,把精簡版發上來。而原文中,Cleese是非常幽默的,展現了一個喜劇演員的天賦。當然,按照Cleese的說法,這并不是一種天份,這是一種可以訓練的做事方式。

以下為Cleese論述的摘要:

告訴別人如何具備創造力很容易,難的是自己具備創造力。

談論創造力只是徒勞而已,因為創造力根本無法解釋。創造力就好比莫扎特的音樂,梵高的繪畫或者薩達姆的宣傳一樣完全不能用語言來分析。見到什么東西都要分析一番的佛洛依德也曾經反復否認心理分析可以揭示創造力的奧秘。

但是我確實可以說一條否定性的主張。之所以是“否定性”的主張,是因為說清楚創造力不是什么還要更容易一些。好比有人詢問雕塑家如何雕刻出一頭栩栩如生的大象,他說只要將大理石上看上去不像大象的部分全都去掉就可以了。

以下是一條否定主張:創造力不是才能,而是一種做事方式。

我談到“做事方式”的時候,實際上是想說:創造力并不是一種人們要么具備、要么不具備的能力。比方說——創造力與智商絕對不相關。當然前提是你的智商的確高于特定的最低限度。但是在調查了許多在同行眼中“最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家、建筑師、工程師以及作家之后,麥金農發現這些人的智商與那些不太具有創造力的同行們并沒有多少差異。

那么這些人的不同之處究竟在哪里呢?這里有7個觀察:

1、創造力的人能夠進入特定心態。

麥金農的研究表明最有創造力的人僅僅是有能力讓自己進入某種特定心態而已(請參照《成功者心態》一文,我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所謂的“做事方式”——而這種心態使得他們可以發揮自己與生俱來的創造力。麥金農將這種能力稱作“玩耍的能力”。根據他的描述,最具創造力的人們抱有這種心態的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他們能夠將各種想法當成玩具,能夠探索各種可能性,不為任何即時性的實際目的,而僅僅是因為好玩,為了玩耍而玩耍。

2、創造力需要在開放模式和封閉模式中轉換。

令我們著迷的是,我們一般可以將人們在工作當中的表現總結為兩種模式:開放模式與封閉模式。我還要再補充一句:創造力在封閉模式下不可能存在。

所謂的封閉模式其實就是我們在大部分工作時間當中的模式。我們在內心深處覺得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想要干完的話就必須盡快著手。這種狀態之下我們的目的性很強,我們會感到非常緊張,甚至有些瘋狂,也不容許幽默的存在,但是并不能發揮創造力。

開放模式則是放松的,是擴張性的,目的性相對較弱。在這種模式之下,我們更容易沉思,更傾向幽默——幽默總是伴隨著更加開拓的視角——因此玩心更重。這是一種可以充分滿足好奇心的模式。正是這一點使得天然的創造力得以涌現出來。

在實際工作當中這兩種模式都不可或缺。我把話說得再清楚一點:考慮問題的時候需要處于開放模式,但是一旦想好了解決方案,就必須在實際執行的時候轉到封閉模式。

一旦我們做出了決策,就應當在執行決策的時候收縮注意力。當執行完成之后,我們則應當重新啟動開放模式,評估我們的行動受到的反饋,從而決定我們之前采取的路線是否成功,或者是否應當繼續跟進下一階段的計劃,是否應當另行制定計劃借以糾正我們犯下的錯誤。然后我們應當再次轉回封閉模式并且推進計劃的下一階段。

換句話說,為了最有效地完成工作,我們需要在兩種模式之間來回轉換。問題在于我們往往總是卡在封閉模式當中。我們都很熟悉力。在重壓之下我們的視野往往會越來越窄,其實越是在這種時候我們越應當后退一步,將眼光放的寬一點。

3、創造力來源:與困難共舞,和問題死磕。

我在巨蟒劇團的某位同事在我看來比我更有才能,但是卻從未撰寫過一份像我一樣具有原創性的劇本。這一點始終令我感到非常奇怪。

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后我開始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假如他面對一個問題,并且在不久后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他總是傾向于立刻采取這個方案,即便他本人也清楚這個方案并不太具有原創性。

如果我處在同樣的情形之下,盡管我也會忍不住采取輕松的解決方式,在五點鐘以前解決問題,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我寧愿與這個問題另外死磕一個多小時,最后幾乎總能想出更有創意的辦法。我之所以比他更有創意,僅僅是因為我花費在問題上的時間更長。

當我發現麥金農的研究也發現了這一點,簡直興奮得難以想象。他發現,最具創造力的專業人士在嘗試解決問題之前總會花費更長的時間來把玩這個問題。

(說到這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起喬布斯?喬布斯做事的時候總會長時間的把玩新產品,無論是日復一日的去觀看《玩具總動員》,還是沒完沒了的看蘋果零售店的樣本間,再或者是每天握著iPhone原型機反復的琢磨,對了,就是這種不適和思考。)

我們所有人在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時候都會感到不適與焦慮,而這些人情愿忍受這些感覺。你們都知道我是什么意思。每當我們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直到問題解決之前我們都會感到心中焦躁緊張,不知所措。這種感覺很不好受。我們希望盡快擺脫這種感覺。

但是,絕大多數富有創造力的人都學會了在更長時間里忍受不適。就因為他們思考的時間更長,所以他們的答案也更有創造力。

4、創造力要求你沉浸在困難當中,無休止的思考。

創造力的另一項要求就是要讓自己的心智圍繞著思考的題目團團打轉。你當然會做白日夢,但是就像冥想一樣,你總能把自己再拽回來。創造力最非凡的特性就在于此。只要你友好但堅持地將心思用在某個題目上面,早晚都能在無意識層面上去的成果,或許就是在過一會兒洗澡的時候或者第二天早上吃早飯的時候。但是突然之間你就開竅了,新的想法憑空就出現了。

5、創造力需要站在人文與技術的十字路口(借用喬布斯的話)。

關于創造力我還有最后一點要說:創造力就像幽默一樣。在笑話當中,當你將兩套不同的參照系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笑。

產生新想法的原理也是這樣。關鍵在于將兩個此前一直相互分離的想法結合起來并產生新的意義。將不同的想法結合在一起并不困難。你可以將奶酪與摩托車結合在一起,將道德勇氣與綠光結合在一起,將香蕉與跨國公司結合在一起……當然,你一定會產生許多完全荒謬可笑的并列聯系。這是好事!愛德華.德.波諾在《超越對錯》一書當中專門提到了你可以通過刻意玩弄瘋狂的聯系來擴展思路。他將這些荒唐理念稱作Intermediate Impossibles。無論多么荒誕不經都依舊可以用來當做正確理念的踏腳石。

總結一下:不知道如何著手或者卡殼的時候不妨將隨便各種事物聯系在一起,讓直覺告訴你哪個聯系可能比較有趣。

(其實這個發現,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提出來了。即由借鑒和結合產生的創新,要多于出自單純發明的創新。這是因為,比創造力更重要的,還有想象力。這一點請參見關于“未來”和“現在”一文。如果沒有把未來移植到現在的想象力,就不可能誕生蘋果這樣偉大的公司。)

6、團隊作戰,如果處置得當,會產生更好的創造力。

如果有人陪你們一起玩的話,發揮創造力更容易。我總是發現,假如有兩個以至于更多人陪著我將某個主意來回拋擲我總能產生更有趣更原創的想法。

7、謀殺創造力的兩個最大兇手

①自信決斷。

有些人隨時都需要為自己塑造富有決斷的形象,我真心認為這種做法是將創造力扼殺在萌芽當中的最有效方式。

(很多人在似懂非懂的時候就做出決斷了,當然,他們也就沒有辦法擁抱更有創造力的想法。實際上,那些想法都不是特定為誰而生的。我們會發現很多發明和發現,都幾乎是同時被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所發現,這說明,依據現有條件,大家都可以產生同樣的創造力。)

②害怕丟臉。

當你進入開放模式以后,最能阻止你發揮創造力的因素就是害怕犯錯。因此你必須承擔說傻話辦傻事的風險。鼓足信心這樣做的最好方法就是要知道,發揮創造力的時候無論干什么都不算錯。錯誤根本不存在,胡言亂語與重大突破只有一線之隔。

(喬布斯就是無數次被嘲笑,但他視此為理所當然。)


?本文作者趙博思,版權歸指尖兒(zhijianer.me)所有,轉載請注明作者、來源以及原文鏈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爸爸喜歡釣魚,他曾帶我到山林里頭的溪邊一起釣魚。 那時,我覺得釣魚無聊透了。一個小時,可以把一張披薩從生的烤成熟的...
    高浩容閱讀 519評論 3 5
  • 2017年9月19日 每天自問 1.今天留意時間怎么花掉的。 上午,6:00-7:40,起床,看書《與時間做朋友》...
    雪狼K閱讀 369評論 0 0
  • 前情回顧:秀才戀愛記《八》 李花花碎步跑著拿著信跑去找張葛,“張大哥,張大哥,你看看是不是我爹給我來信了?” 張葛...
    GreenBear閱讀 39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