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學過一篇課文,似乎叫裝在套子里的人,屬于什么魔幻現實主義還是什么浪漫主義,完全搞不懂,文章大意是記不得了(更有可能是當時就沒有讀懂),只記得主人公長穿一身立著領子束著腿的皮衣,戴一頂帽子,把自己從上到下裹得嚴嚴的,手里拿把雨傘,去面對余下的情節。
時常想起這位裝在套子的朋友,大概是因為有相似的親切感,因為我是躲在角落的人,比之更甚,我的怪異在于不愿意走出去讓人看見。
我躲在角落,看著別人的風景照和吃美食照,看著別人為高漲的房價隨口吐槽,看著別人曬美美的新娘,看著別人計劃下一次要怎樣怎樣......也許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里,看著你們有多甜蜜。
為什么我要吝惜我朋友圈/qq空間的點贊?因為我可以裝作我沒有看到而忽視我的潦倒。為什么我要慎言我社交賬號的回復和通訊?因為我可以避免被忽略的尷尬,尷尬的盤問,相識也遮蓋不到現在不熟的尷尬。
有人出身好,落得現在為自己奮斗的多;有人聰明,肆意在路上規劃選擇;有人勤奮,充實每天靜待自己所求。他們的路都走的很好,我與他們差距很大。
這樣的差距來源于我沒有遠見,我最大的缺憾就是沒有遠見。
我預見不到學校的重要和短期投入/長期收入的比值,否則我會選擇更好的中學或多讀一年高三而不是現在感嘆有人畢業拿高薪有人進名企;我預見不到健康的重要和醫學發展的緩慢,否則我會選擇更多的運動保持更好的精力;我預見不到房價的增加,否則我會忽視“畢業前三年都攢不了錢”的謬論安心攢首付款而不是現在傻看房價大漲;我現在依然預見不到幾年后我是啥樣。
我以為遠見是給有大抱負的人的,不曾著力培養它。沒有遠見,我就卑微地私藏小小的心愿樂觀預估有一天會被滿足。
小時候,看屋檐雨簾,我心里盤算小房間里有一書桌窗前,埋頭寫作業,抬頭看對樓,冬天不怕外面冷,夏天不怕雨大。
現在,看《夢想改造家》,我心里盤算一個房間有大床、地毯,一個房間有爸媽看電視吹空調,廚房是明亮干凈的,衛生間是私有的,鞋架是滿滿的,客廳沙發軟軟的。
對于一個躲在角落的人來說,我小小的心愿就是擁有我的家。家是最珍貴的所在,家必須寄托在居所上,希望來年能在成都置一小房。
漂泊的房子不能稱為家。漂泊的房間讓人沒有投入和歸屬,甚至讓我丟掉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在漂泊的房間里我不怕邋遢,房間雜物堆積,廚房集滿油垢,客廳舊式冰箱,脫漆黑桌,夜晚間或有小老鼠賽跑,我只需要關上房門當做聽不見即可。在這樣的狀態下,只要每日吃飽三餐,有自己的空間就夠了。
家成了最大的奢望對于有些人肯定是不能理解的。好好的青年就甘心被幾方混凝土壓低追求?有這想法的人,與說“何不食肉糜”的人沒有區別。我常常想,為什么我爸媽那么樂觀和善良,思來想去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經歷過最糟糕的生活,現在的生活已經強過太多,他們滿足。這種滿足傳遞到我,我認識到現階段只需要追求小小的心愿就可以了,這心愿恰好也不算太遠,所以我也平靜得向往了。太陽就在前方,我躲在角落也照耀到我了。所以我并不認為躲在角落有什么不好,況且總是兩年一回,有人說我好贊我帥,美好人生兩年一回擁有三分之一,何樂而不為呢?內心可以有一點自負,又有什么自卑的呢。
躲在角落里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不耽誤別人,不羨慕別人,把自己的心愿實現,大概就是我的生活指南。
月初過了自己25歲生日,寫了一些慘而不悲的過去,發現還是留給自己就好了,等到自然流露分享欲望的時或人再分享吧。哥哥也在月底過了30歲生日,爸爸明年也60了,媽再過幾年也55了,一家人變得更老,也會變得更好的。近日大學同學在qq上發感慨,我也附和一下(當然還是躲在角落附和)。似乎是人到了一定階段或狀態自然觸發的類似的無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