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腦洞的一本!!
是《我們?yōu)槭裁磿 ?/h3>
這些“人們” 。還有誰??!!
看題目,可能你會以為這是一本醫(yī)學書,我們?yōu)槭裁磿。吭蚨嗔巳チ耍《靖腥尽⒒蜻z傳,還有現(xiàn)代化引發(fā)的文明病,比如近視眼、高血壓之類的,病因不是已經很清楚了么?沒有這么簡單。
仔細想想,疾病其實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
奇怪在哪?首先,人體是一部非常強大精密的機器。
比如腎臟,一臺冰箱那么大的人工腎,只能完成腎臟的一小部分功能。再比如心臟,質量最好的人工心臟瓣膜,也只能用個幾年,可天然的心臟瓣膜,能在一生中柔和的開閉25億次。
再看看大腦,能把生活中經歷的許多細節(jié)編碼記憶,在幾十年之后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時間里檢索出來,比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還要快。
再比如視覺,當我們看到一條毒蛇,從毒蛇的影像落在視網膜上,到視網膜通過視神經向大腦輸送信號,再訪問記憶中樞,反應出來這是毒蛇,最后做出逃跑動作,前后還不到一秒鐘。
但是且慢,別急著贊美我們的身體是一部強悍的機器,它還有一個特點:幾乎沒有一個零件盡善盡美,還有一大堆低級的設計缺陷。
你看,進化既然能塑造出像眼球、心臟、大腦這么精巧的器官,為什么沒有安排好措施預防近視、心肌梗死、老年癡呆癥呢?按照這本書里的觀察,大腦的精密程度和腦血管的狹窄程度比起來,就像是在一臺奔馳上,用了一根塑料吸管當油路。
再比如眼睛里面有盲點,胃酸水平過高會導致胃潰瘍,免疫系統(tǒng)雖然強大,但是對抗感染的時候又經常失敗,而且好像還很弱智,還會攻擊我們自身的細胞,引發(fā)像濕熱、關節(jié)炎、甲亢之類的疾病。
再比如,既然DNA的雙螺旋結構,能記錄上萬億個細胞的設計方案,可當我們的手指受傷了,為什么不能像海星這種低級生物那樣,重新長出一根來?
等等,類似的疑點還有很多。總之,核心的問題就一條,自然選擇既然能塑造出這么強大的人體,為什么偏偏要留下這些小瑕疵?這些導致人類生病的低級漏洞,為什么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掉?
《我們?yōu)槭裁磿 愤@本書,提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解釋。他說,人體,其實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妥協(xié)。很多設計缺陷,其實都是為了更高的收益,而做出的一種無可奈何的讓步。
因為生物進化不像現(xiàn)代工程那樣,要先經過專家論證,做出一套十全十美的方案。它是邊施工邊設計,根據(jù)環(huán)境需要,隨時做一些縫縫補補。
比如人的食道和氣管,是被吐槽最多的一個設計。因為食道是把食物送到胃里,氣管是把空氣送到肺里,按理說,井水不犯河水,可偏偏這兩根管道在咽喉交叉,造成重大的交通隱患,每次我們吞咽的時候都必須把氣管關閉,否則就會嗆著。據(jù)說每年都有好幾千人吃東西被噎死。
你看,是不是很不合理?但是,假如換個角度,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看,它又非常合理。
因為在很早以前,陸地上還沒有生命,只有一些微小的生物生活在水里,它們根本用不著喘氣,水中的溶解氧從體表滲透,就滿足了呼吸的需求,不需要氣管。后來隨著演化,身體越長越大,而且上了岸了,自然滲透不夠用了,呼吸系統(tǒng)才應運而生。
那剛開始的時候,怎么會馬上進化出一整套呼吸系統(tǒng)呢?慢慢來可不行,喘氣這事,一分鐘也等不得,不可能一開始就單獨開辟一條呼吸通道啊。所以,只好就地取材,因陋就簡,給進食的管道加一個功能,讓它喘氣,這樣最省事。后來才漸漸分化成食道和氣管。所以,他們倆并不是設計在一起的,而是它們壓根就是親兄弟,后來分家了,住在隔壁而已。這個設計一旦形成之后,一旦再改,就麻煩了。
當然,實際的演化過程要復雜得多,我們就不細說了。
再比如痛風,我們都知道是由尿酸水平過高引起的,而且在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里,人類的尿酸最高。為什么?其實背后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就是長壽。
有研究表明,尿酸似乎可以保護我們的細胞,避免氧化傷害,減緩衰老。所以,自然選擇在我們的祖先當中選擇了那些尿酸水平高的存活下來,哪怕是這些人更容易得痛風。
如果有老天爺?shù)脑挘憧矗咸鞝敽転殡y,他沒有辦法設計一個完美的方案,他總是在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我們的身體,一方面很強悍,一方面又非常容易得病。
有人打過一個比方,很有意思。如果讓你設計一輛新車,你只要是一個專業(yè)的汽車設計師,這不是什么大難題。但是如果加一個要求呢?給你一部舊車,上面的零件一個不能少,都要用到新車里去,只能做修修補補的簡單改進,這樣造一臺功能強大的新車,這就比登天還難了。
對,老天爺就是解這道難題的設計師。性能改進的同時,留下大量的缺陷也就在所難免了。
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低等動物都不需要交配,就可以單性生殖,甚至無性生殖。這個巨大的繁殖優(yōu)勢,人為什么偏偏沒有呢?
這背后也有一筆賬。要知道,人類進化歷史上最大的敵人,可不是獅子老虎,而是病毒。雙方一直在開展軍備競賽,人類不斷進化出更發(fā)達的免疫系統(tǒng),病毒也在不斷變異,想法設法攻破防線。
這時,假如人類是單性或者無性繁殖,基因就會變得非常單一,病毒只要攻破一個人的防線,就等于找到了所有人的弱點,到時沒準一場流感就能把整個物種全殺光。但是,有了兩性繁殖之后,人類的基因就變得很多樣,每個人的基因都不同,病毒想一次全攻破,也就沒那么容易。
總之,每一個缺點,都是為了更高的利益。這就是經濟學上講的,凡有收益,必有代價,這個原理在我們身體上的體現(xiàn)。
總結一下,我們?yōu)槭裁磿。恳驗槲覀円兊脧姶螅裕覀冏兊么嗳酢?/p>
這聽起來不符合邏輯,但這正是自然選擇運行的規(guī)律。在變強的時候,能不能看到那些正在變得脆弱的所在?被強者欺壓的時候,能不能看到它的軟肋?你看,其實很多人生的洞見,都可以從這個規(guī)律生發(fā)出來。
第一個方法是保持健康。保持健康首先要學會休息。休息不一定需要大塊的時間,如果能養(yǎng)成習慣,30秒的休息也能讓你快速恢復精力,幫你提高效率。本-沙哈爾的一位同事曾在紐約的一家股票交易所做咨詢顧問。一開始,他建議交易員工作兩個小時休息15分鐘,但交易員覺得股票市場變化太快了,他們沒有時間休息15分鐘。于是,本-沙哈爾的這位同事讓交易員每工作兩小時,就抽出30秒做深呼吸,重復三次,每次十秒,結果交易員的工作效率有了大幅提升。
除了像見縫插針一樣進行休息,休息還包括用天來計算的中級休息,以及用星期和月計算的高級休息。我們每天晚上睡覺,就是最典型的中級休息。此外,一整天不工作也是中級休息,但是你必須保證這一天不接電話,不回微信,而且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每年兩三次、每次至少一周的休假,則屬于高級休息。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學都有研究證明,不同程度的休息,對你的身體、心理以及精神非常重要。壓力大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承受壓力卻從不休息。
本-沙哈爾還介紹了一個保持健康、提高效率辦法,叫做“清醒之島”,意思是說,你要有一塊完整的專注時間。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如果你能每天抽出一到兩個小時,全身心投入某一件事,不管是看書、寫報告,還是陪家人,都能提高你一整天的工作效率和創(chuàng)造力。這一到兩個小時,就是你的“清醒之島”。
第二個應對壓力的方法,跟你對待壓力的態(tài)度有關。本-沙哈爾引用了加州大學教授麥克尼格爾的研究。麥克尼格爾調研發(fā)現(xiàn),有一小部分領導者,雖然他們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他們卻比承受了同樣壓力的其他領導者要更健康。通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小部分領導者跟其他領導者相比,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個特征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們有更長、更系統(tǒng)的休息時間。另一個特征就是他們對壓力的看法不一樣。雖然同樣承受壓力,但他們并沒有把壓力當成負擔,而是將壓力看作能夠激發(fā)潛力的有利因素。
我們再看一個更細致的研究,斯坦福大學教授克拉姆曾經把一些壓力很大的領導者分成兩組。對第一組不進行任何干預,讓他們繼續(xù)認為壓力是壞事;對第二組進行心理干預,告訴他們壓力就是動力,只要他們保持足夠的休息就行。一段時間后,第二組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績效明顯高于第一組。也就是說,你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壓力時,壓力就是有利因素。
第三個應對壓力方法是保持專注。專注能讓我們保持更好的精神狀態(tài),這樣在面對壓力時就能更從容。本-沙哈爾曾經問普通人和優(yōu)秀的領導者一個共同的問題:什么事情能讓你處于巔峰狀態(tài)?大多數(shù)人的答案是,當他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時候,比如升職加薪。對女性來說,可能是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但是那些優(yōu)秀的領導者可能是這樣回答的:“今天上午和一個同事開會,我們不謀而合,這種心靈相惜的感覺很奇妙。”或者是這樣的回答的:“吃完午飯去散步,看見路旁的樹發(fā)芽了,感覺真好。”
為什么這些優(yōu)秀領導者的巔峰體驗都來自那些很平凡的時刻呢?本-沙哈爾進一步追問之后得到的答案是,因為他們一直保持全神貫注,所以能跟周圍的一切產生共鳴,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任何事都充滿意義。
專注的作用真的這么大嗎?本-沙哈爾用現(xiàn)在十分流行的冥想來舉例子。冥想是一項很古老的專注練習,有兩位教授針對冥想的實用性進行了研究,他們通過給一些人持續(xù)上冥想課發(fā)現(xiàn),上課的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都提高了,人際關系也更和諧了,而沒上課的人則沒有變化。冥想在商業(yè)領袖中也很流行,橋水基金創(chuàng)始人瑞·達利歐曾說過,他每天都會冥想,冥想給他帶來了創(chuàng)造力和開放性思維。通過冥想學到的專注力,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那怎么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呢?本-沙哈爾說,只要記住下面三點。
一是要投入,不管你是怎么訓練專注力的,都要投入。如果你用練太極的方法,就集中精力,專注呼吸和動作;如果你用聽音樂的方式,就專心聽音樂,別干其他的事情。
二是重新聚焦。一開始練習的時候,走神很正常,練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拉回注意力的過程,通過重新聚焦,鍛煉你保持專注的能力。
三是練習的方式不分好壞。本-沙哈爾說,他曾經嘗試過打坐,但發(fā)現(xiàn)自己實在堅持不下去。后來他開始練瑜伽和氣功,發(fā)現(xiàn)很適合自己。而現(xiàn)在他用的方式是聽音樂。所以練習方式沒有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總之,積極心理學家本-沙哈爾認為,工作到最后拼的就是體力和精神狀態(tài),所以我們要在健康、專注等方面進行投入,這樣才能在應對壓力的時候更從容。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幫助。
內容參考來源:《壓力大不是問題,兩大心法激發(fā)你的最佳狀態(tài)》,見于公眾號“混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