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我們的確會將最惡劣的態度和最差的一面呈現給我們最愛的人。
“我們總是在吵架,而且反反復復總是因為一個話題,爭吵使得我們筋疲力盡,我不想讓我的生活這么痛苦,所以我們不得不分開。如果和對方總是吵架,怎么生活得下去?”
“那么,你能保證和下一位愛人不吵架么?”
“這個我不知道,但我和身邊的朋友很少爭執。”
“可你已經交往三個男朋友了。”
“哎,難道是我這個人有問題么?一開始的時候,明明不是這樣。為什么呢?”
“我想是因為兩個自我中心的人在各自尋求自我的滿足,但是無法被滿足。”
“嗯?你說什么?”
這段對話是我的虛構,不過當然源于我自己和其他人的經歷。
我們每個人都在渴望真正的親密,當有一部好電影上映時想第一個拉對方去看,當工作取得成績時想與之分享,當遇到困難時想和對方傾訴并且得到支持。這種親密意味著,我想和你分享我的整個人生。但現實卻是,越接近,沖突有可能越大。有時沖突會伴隨傷害,對傷害的恐懼使得一部分人止步于戀人不滿的狀態。
那么沖突是怎么產生的?
當一個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干擾到其他人追求他的目標,雙方對于這種干擾的回應就形成了沖突。
沖突不可避免,如果只是隨便一個什么人,我們很難與之發生沖突,因為我們之間沒有相互依存的關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我們的目標互不干涉。
但越是親密,就越是發現兩個人的差異,因為對方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接觸最多,依賴最深的人。比如,她喜歡整潔,他喜歡衣服亂放。他習慣晚睡,她習慣早起。他想看體育,她想看綜藝。沖突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區別僅在于沖突發生后的反應方式。
小時候父母吵架爭執甚至砸東西動手之后,我問:“你們為什么打架呢?”他們告訴我:“打是親罵是愛。”有時我也會聽到一方說:“我平時辛苦工作已經夠辛苦了,我對你發泄下又怎么了?”
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并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一旦陷入自我中心,很容易在沖突爆發時,忽略了尊重這一條重要的原則,做出難以挽回的行為。
還有一種人,自我防御較重。當兩人發生沖突,一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另一方卻將這種表達理解為對自己行為的指責。于是立刻穿上鎧甲,拿出武器,開始指責對方。
“親愛的,下次梳完頭發可以把掉的頭發掃一下么,你的頭發太長,很容易堵住水池排水管。”
“你憑什么說我,你自己還不是剃完胡子,胡渣沒清理。”
那些成功的親密關系也一定面臨過重重矛盾,那么他們是如何處理沖突的呢?社會心理學家總結了幾條開心和不開心的伴侶應對沖突的不同方式,值得借鑒。
親密關系是一面鏡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最深層次的需求,當然也能折射出我們內心最深處的無能。一段好的感情是最好的心理療愈師,親密關系的處理能力也最能體現一個人情商的高低。
你有你想達成的,我有我想實現的,那么,看看我們能不能相互妥協,同時各有所得,這樣我們才能愛的相安無事。
祝大家七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