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 ? ? ? 五一放假回來家開始閱讀潘新和的《語文:表現與存在》,上卷共700頁,原想按照之前的閱讀速度四天時間應該可以看完,可最后只看了第一章100頁。反思原因,是時間不夠用嗎?不是有那么多的時間,在高鐵上,在汽車上,回家之后整天的時間。最后我想還是因為讀書沒有計劃,沒有一個進度積累表,沒有堅持讀書的恒心!故此,從五月開始每天堅持讀書,標記頁碼并做當天的讀書筆記。
(1)
看完第一章不得不佩服潘先生的勇氣和學識,去年就看過他的語文教育隨筆《不寫作妄為人》,當時就想什么時侯要讀他的這本語文教育學專著,于是前幾天在孔夫子舊書網淘來兩卷本厚厚的《語文:表現與存在》。
因為之前對潘先生的理論有所了解,所以讀起來并不是特別費勁。第一章其實就是全書的核心,在書的開始潘先生就提出了自己的語文教育理論:言語生命動力學表現存在論語文教育學的主張。接著就是闡釋自己的主張,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范式,即葉圣陶先生主張的“應付生活”“應需”的語文教育目的,作者批判了這種主張,并認為這種主張是統治了很長時間。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言語生命意識,言語生命動力的語文教育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