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覺知生活025】:任何列車的終點站都不在列車上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昨天晚上過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情人節,有些同學放棄了陪老公吃飯、看電影的時間,老公愿意送他過來,以前去別的地方學習總是會覺得沒有必要,不要去,自己看書就可以了。

而來這里的六個月成長,他的生活在不斷地改變,心情在不斷的放松,內心也越來越有力量,以前過一段時間就要找老公吵一次,發泄累積在心里面的不愉快,現在卻越來越多的能夠接納老公和孩子。爆發的周期越來越長了,冷戰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了。

當孩子去參加軍訓,學校需要寫信,自己就把內心的那份篤定和平靜、堅定、自信送給了孩子,沒有了之前的焦慮、教導、羅嗦。

這也許是媽媽能給到孩子最好的生命禮物,就是媽媽活出了真正的自己,不再將焦點放在外在,這樣孩子感覺到了自由,先生也感覺到了自在,這就是為什么來到親密關系的人越來越幸福,而且可以成為別人的幸福顧問。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好像都沒有去為別人解決問題,只是去帶別人看見那個真正的自己,不是那個從小被信念約束被模式束縛的自己。問題下面的核心信念,固有的模式一旦改變,以前呈現出來的問題自然不再存在。

如果直接就問題來解決的話,我們就會成為生活中的救火員,不是這里出問題,就是那里有問題,而且總是很難去滿足,總是對現狀不會滿意,總覺得如果先生怎么樣怎么樣的就好了,孩子怎么樣怎么樣就好了,如果我達到了某一個目標的話生活就會好了。

有家人分享,當自己達到這個目標的時候 ,其實并沒有滿足,內心也沒有真正的快樂,反而多了一份恐慌和不安,因為我們總是把快樂投射在未來,卻忽視了其實生命是由每一個當下組成的,只有生活場景才是由過去、未來組成,由頭腦思考出來的。

來學習的每位家人都是放棄了家里的事情, 放棄了娛樂的時間,來到了每周一次的成長小組,就是在不斷地訓練跟自己的感受連接,只是跟身體的感受連接,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思考對方應該怎么做,問題要如何解決。

只要我們帶著自己的核心信念,外面的人都會支持我們在同一種模式下生活,對方的反應是跟自己的互動模式有關的。

有些同學遲到了很久卻還是愿意趕過來,需要每周一次的成長,不只是傾吐心事,宣泄情緒,而是訓練自己的覺知,當我們在生活中帶著覺知,臨在,我們就不會被幻象帶偏了,不會被霧靄遮住了眼睛,不會陷入情緒的思考里面出不來。

每周一次的成長,大家都是從各種各樣的事情中抽身出來,就是為了給自己心靈的種子澆水、施肥,一點一點地收回屬于自己的力量。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昨天晚上的焦點,這位家人所有的決定都來自于別人,好像從來沒有為自己去想過,沒有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老師問他,這種又愛又恨,既有一份依賴,又想遠離的那種愛恨交加的感覺在小時候的家里熟悉嗎?

只要我們沒有超越信念,身邊所有的人都是來支持我們去體驗從小就攜帶的信念,我們會一直在這個模式里面不斷的重復,我們會在外面找一個壞人,覺得就是因為這個人才讓我的生活這么糟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老師讓她在現場選了兩個人代替自己的母親和先生,說出了內心一直沒有去面對的那個傷痛,“我很害怕讓你知道,其實我是很需要你的”,“我很害怕讓你知道我是不被愛的。”

當再一次面對自己的不被愛,回想起這一生來的模式,就是在不斷地重復舊有的模式,當我的內心有一個不被愛,我就會在外在創造一個來傷害自己的壞人。

從小的時候因為感覺到自己不被愛,不想去面對這個傷痛,所以也選擇遠離父親,好讓自己不要去面對這個不被愛,在婚姻中,為了不去面對這個不被愛,選擇逃離自己的婆婆,卻也就在這份逃離中,埋下了深深地隱患,因為想遠離這個傷痛,把自己武裝成工作狂,不是工作就是加班,不是加班就是學習,就是不想回到那個讓自己感覺渾身不舒服的家,同時也把孩子送去了全托,只要孩子沒回家,自己就可以有理由不回那個讓自己很不舒服的家。也就是這樣疏忽了家庭的經營,整個家庭也就是在這樣的風雨飄搖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整個家庭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欲墜。

哪怕是推開了這么多讓自己不舒服的人,只要內心那個不被愛的傷痛還在,兒子還是可以刺激到自己的那個不被愛,孩子的一句話也會讓自己特別的容易起反應,所以當我們被生活逼到了墻角,我們是可以選擇叫停的,我們可以花一點時間去面對這個傷痛。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肯定需要很多的訓練,訓練自己跟感受連接,跟故事脫鉤,把注意力從頭腦的思考帶到身體的反應上。

只要是泡在這個親密關系體系的

家人,從量變到質變,從面對小刺激不起反應,到面對大刺激也更快的容易讓自己從情緒中跳出來。

既然是需要訓練覺知,當然在訓練的過程中也會碰到一些迷惑,這就需要有體驗的,專業的老師來帶領,不只是在成長小組,還在課外。

因為我們的成長是在紅塵中修煉,是無處不在的,所以也會在每次的成長小組后,家人們也就圍著老師,遲遲不肯離去,當然那種趕著時間,踩著點來又踩著點走的家人自然就少了一份這樣的機會。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昨天的讀書會有家人分享,原來《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這本書自己是讀不懂的,是需要活出來的,只有在有體驗的老師的指導下,帶自己去感受,而不是停留在文字上面的知道,智慧變成文字,已經有不一樣了,是需要有體驗才能看到字里行間閃耀的智慧。

這位學員說:以前總是聽別人說要去面對內心那個傷痛,可是自己怎么也想不到,怎么也體驗不到,原來是要自己放下頭腦的思考,放下對故事,對結果的執著,放下對外在的期待,將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將注意力從頭腦的分析拉到身體的感受上,只要頭腦還在思考,就連接不上內心的感受。

因為注意力只會在一個地方。

這就像游泳,當你沒有體驗的時候,你是不可能去放松自己。當自己還沒有體驗的時候,是不可能相信就這么簡單就可以改變,大道至簡,真正訓練出來覺知卻不容易,總會有些人因為各種的原因會要離開,這也可能是生命還需要一些另外的嘗試,看上去最遙遠的路,卻在真正上路,找到感覺的時候發現這是一條光明大道,在前期的黑暗摸索中卻覺得這條路漫漫又長遠,還是選擇一條能夠直接解決問題,看是一次就能夠拿到收獲,可繞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發現又回到了原點,而選擇心靈的成長,自己的情緒成熟了,是怎么樣也不會再回到原來的那個樣子。

不過當我們的覺知還沒有被訓練出來的時候,只是蜻蜓點水,有一些體驗,還不能自己獨自去和感受連接,就會慢慢地遠離了自己的覺知。

這就像一門外語,需要一個環境和氛圍,需要一個練習的過程,在練習的時候需要自律,老師只能帶你來到某一個點,跳不跳水,只能自己決定。越誠實面對感受,與故事脫鉤,越成長得快,越執著于故事,執著于解決問題,就沒有接受當下的整個狀態,也就沒有選擇成長,接受讓我們成長,拒絕跟我們受苦。

每個人來到生命之路的岔路口時,他到達的不是一個做決定的點,而是一個臣服或接納的點。每個片刻,在真相中,都是完美的,唯一阻礙我們看到這點的,就是我們把這個不完整的點,投射到了這個片刻。

下一期的周一成長小組,在學員們的提議下,不休息一次就繼續走下去。還有小數幾個名額大家可以先到先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說小H不會買房。其實是因為對她家人的了解。 小H和她先生都是我們單位同事。雙方父母的經濟條件也都非常好。 小H掌...
    9198b4fcf27e閱讀 19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