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8.13
進度:第十九章?實有與空無觀念P249-262
書摘:
1.吠陀奧義書中的實有與空無觀念。印度后世宗教哲學的許多思想來源通常要到吠陀奧義書中尋找,實有與空無觀念也是如此。吠陀中的許多與實有和空無觀念有關的論述比較零散、含糊或不連貫,奧義書相對來說則確定和系統一些。奧義書中實有觀念主要表現在對“梵”(Brahman)與“我”(Atman)這種實體的論述上,空無觀念主要表現在其關于世間現象的不實性或短暫性的論述上。
2.婆羅門教哲學派別中的實有和空無觀念。它的核心思想在吠陀和奧義書中已提出,主要指后世所謂的正統六派學說(數論派、瑜伽派、勝論派、正理派、彌曼差派、吠檀多派)。六派哲學中最直接繼承和發展奧義書思想的派別是吠檀多派,終點是關于大我(梵)與小我(或現象界)的實有和空無問題;彌曼差派則側重研究吠陀祭祀及其意義的派別;勝論派主要反映此派的句義理論中;正理派側重邏輯和辯論學說,在對事物實有與空無觀念的看法上基本沿用勝論派的思想;數論派則表現在其轉變說的理論體系中;瑜伽派側重瑜伽修行的具體實踐方法。
3.佛教中的實有和空無觀念。佛教不承認婆羅門教所說的哪種最高實體(梵或阿特曼),主張“無常”和“無我”思想。犢子部是部派中既講“法有”也講“我有”的部派,此派講實有比有部還要突出;大眾部系統中的一說部就偏重說空無;中觀派直接繼承發展了早期般若類經的觀念,側重講性空,也講假有,通過中道的觀念將二者結合起來;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晚一些的派別,主張“唯識”。印度宗教哲學中偏重講實有觀念的是婆羅門教的哲學派別,其實有觀念是建立在一個永恒存在的實體上的,強調這種實體實有的過程中又講作為實體表現形態或轉變物的一般事物或人生現象的空無(不實在或非永恒);佛教則以緣起論為基礎,側重講無主體的空無觀念,它提出的實體性概念多數屬方便說法,是用來破除外物實有的工具。
4.順世論認為“四大”(地、水、火、風)實有,其他的東西為空無,或要以四大為基礎。耆那教則認為解脫了的“命我”(靈魂)實有,而輪回狀態則是非實在或非永恒的。
感悟:
通常對事物或現象的實質做出一個基本判斷,或認為其實有,或認為其空無,或認為其中的某些成分實有,有些成分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