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三位學生問蘇格拉底同樣的一個問題:我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呢?
蘇格拉底帶三位學生們來到一片麥田 ,說:你們在麥田里只能往前走,不能回頭,途中要摘下一支最大的麥穗。
學生甲走進麥田,很快就發現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他就摘下了這支麥穗,接下來,他發現很多麥穗比手上的這一支要大得多,很遺憾,他只能往前走完全程。
學生乙吸取了學生甲的教訓,每當看到很大的麥穗的時候,總是提醒自己,后面還有更大的,就這樣,一直糾結著走完全程也沒有摘下一支麥穗,他后悔自己沒有把握住機會,最后,錯過了全世界。
學生丙吸取前兩者的教訓,他把麥田分為三段,第一段只他觀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麥穗分為大中小三類,第二段他還是不下手,只驗證第一段的分類是否正確,走到第三段,他看見了屬于前兩段大類的那一支麥穗,馬上摘下來,雖然這支麥穗可能不是最大的,但他卻心滿意足地走完全程。
每一個人都有過抱怨,就像這三個學生一樣,剛開始沒有經驗,總有做錯事情,選擇錯誤的時候,卻并不自知,只能不停對身邊的事物不停抱怨。接著慢慢有了經驗,吸取前面的教訓,并不斷更正,相對于前一階段,有較大的提升,卻還是抱怨不斷。最后一部分人經過不斷的總結,各方面不斷的提升,在思想上不斷成熟,達到了這個階段,就不再怨天尤人,而是自我滿足,就這樣掙扎著戒除了抱怨。
我們的生活中,更多的人不斷在重現2500年前的境況,我們身邊有多少人在選擇人生伴侶的大事上,一再重演學生甲和學生乙的悲劇。大多數人有過對美好婚姻的幻想,有的一直在選擇也沒有結果,有的選擇錯誤了伴侶而無法及時調整心態而選擇離婚,抱怨不幸的婚姻影響了自己一生的追求,痛不欲生。
一個更離奇的案例:兩人離婚,最根本的原因竟然是擠牙膏的位置不同。一個喜歡從中間擠,一個習慣從后往前擠。長此以往,矛盾激化,互不相讓,彼此抱怨,結合其他事情上的矛盾,最后導致婚姻關系走向破裂。
婚姻是需要兩個獨立的個體,強大的內心,果斷處事的行為,自己能夠扛得起生活的苦,還能解決所有的麻煩,然后彼此愿意互相照顧、支持的情感才能走向幸福,其他的人都死在路上,或者死在彼此的抱怨和爭執之中。
再說說自己做投資的事,從剛開始懵懂進入股市,到慢慢認清投資在各方面所具備的知識和條件,其實抱怨從頭到尾一直在跟隨,抱怨市場不按常理出牌,抱怨信息提供者不夠及時不夠準確,抱怨自己的資金太少,抱怨軟件提供的技術指標不夠準確,抱怨家人不支持自己的投資事業,甚至抱怨朋友賺了錢不給自己提供信息。如此種種,抱怨不斷,直至有幸遇到李笑來老師,才恍然大悟,之前做的投資是多么的不靠譜,以至于自己現在才認清投資與投機的區別,不再抱怨。
一個人的成長70%來自工作中學習,10%來自正式培訓,另外20%來自向他人學習。學習戒除抱怨要先認清抱怨的負面因素:
第一,抱怨,是無能、無奈的表現,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負能量,它會讓一個人失去掙扎的能力,失去承受的堅韌。
第二,抱怨的害處,并不僅僅在于浪費時間,也不僅僅在于那樣會暴露自己的無能;它真正的害處在于,它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放棄掙扎。
一本名為《四個約定》的小書,對戒除抱怨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大家不妨嘗試履行這四個約定:
一,不隨意評判他人。一旦評判,便是起心動念;
二,不受他人影響。學習荷花和荷葉的“不粘附”,多少水朝你潑來,都無法打濕你;
三,不揣測他人的想法。始終牢記一點就是“我該怎么做”,不想其他。一旦揣測,就會輕舉、妄動、胡說,各種混亂的情緒就會蜂擁而至;
四,凡事盡力而為。面對眼前的事情,唯一需要關心的是自己是否在盡力為之,而不去追問是誰干擾了我,什么因素在影響自己。
以上四點也是戒除抱怨很好的實施依據,是非常完美的自我檢討清單。讓我們珍愛生命,遠離抱怨,盡力幫助身邊的親朋好友戒除抱怨,過上無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