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乏味的時候,書籍和音樂是良伴。
小時候看不懂魯迅的文章,覺得既生澀,又難懂,最喜歡的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的桑葚,還有《社戲》里面的河蝦,果然食色性也。閱讀題做的很糟糕,根本就不能理解作者的大意。古詩詞也是我最討厭的,不明白古人有什么話不能好好說。
然后上了大學,課程大部分是乏味的,想要知其意就是,反復反復再反復的理解背誦概念。教授布置的書不喜歡看也得看。印象最深的除了一位教英語的老師在課堂上不務正業的講述他在新西蘭怎么天天選擇不同的肉,其次就是中國古詩詞。他的課我一次也沒有落下。
課程的內容很簡單,講解名家名篇。但是從他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中,我平生第一次靜下心體悟其中的魅力,雖然還是背不下來,但是他對每位詩詞后面意境的講解,聲音時而悲憤,時而平緩,時而高亢,時而沉靜,此刻,他不是在敘述別人的故事,仿佛親臨其中,似在談己。這種感染力是學生生涯中,從來都沒有過的體驗。我明白了為什么當初厭煩學習詩詞,因為根本不解其意,老師總是像念經一般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然后讓大家背誦,來不及給學生營造古詩詞瑰麗的世界。由于閱歷和年齡的限制,學生們也不可能真正領悟,特別是我這樣慢熟的品種,不理解根本背不下來。
所以老天總喜歡和我開玩笑,在上大學的時候才領悟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那種對知識的渴求。
瘋狂的看書,然后就是瘋狂的看電影。
開始只是生活的調劑,學英語的利器,所以都是些口水片,例如青春校園電影。后來,聽力課上《諾丁山》開啟英倫電影系列。《達芬奇密碼》開啟了書籍改編電影系列,從小就喜歡的動畫和科幻也加入其中。那時候豆瓣和時光網剛剛開啟,于是挑出前100慢慢看,還有6臺的電影資訊,第十放映室,真是回憶滿滿。
在看了這么多電影之后,它們給我帶來深深地觸動,卻從來沒有被記錄下來,在腦子里只是像收集的藏品,整齊排列。
因此這次寫作的鍛煉,我選擇影評。
一部電影給我的感悟可以持續好久,有時候每一年都會把它們再拿出來翻看好幾遍,可是當變成文字來形容時,卻一下子忘記自己要寫什么。
要怎么形容其中的精彩,總之詞語是匱乏的。我善于的僅僅是向別人描述故事的發展。當真正想動筆寫出一份像樣的評論,又陷入了要去寫論文完成作業的死循環。這樣的評論會越來越像八股文,草草的淹沒在一片白紙黑字中。
先寫那些簡單的,感悟頗深的。開頭那篇800字卻寫了將近3個小時。后來分析人物感情的文章都要搭上整天的時間,反復的觀看細節,把原著翻出來加以補充。慢慢的,句子越來越多,篇幅越來越長,也能寫出像樣的評論了。然后越來越快,時間越用越少。因為我知道,其中的大部分都還只是不成熟的半成品,句子用詞要調整,錯別字要規避。所幸到最后不管什么立意先野馬脫韁的亂寫一通再回頭調整。
在這整個月中,回顧了以前最喜歡的電影,都是我反復觀看的珍藏。每天都要變幻不同的題材實在不容易,還好我有它們,電影中的原聲音樂,一邊聽一邊寫,我體會到了那位教授在講解詩歌時神情的投入,隔絕了外界的噪音,找到的赤誠之心。
還會繼續寫下去,現在是不成熟的,剖析故事的人,將來可能就是,天馬行空的,講述故事的人。
謝謝好報30天,謝謝閱讀我個人作品的各位,認識你們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