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體會到被嘮叨的幸福恐怕得等到自己能嘮叨的時候吧。
我沒有發覺自己已經“墮落”成嘮叨族成員了,指出這一點的就是聲稱自己耳朵要被磨出繭子的寶貝兒子。
嘮叨絕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是個人就可能會嘮叨,而被嘮叨的對象多是他或她至親至愛之人,否則對著個陌生人嘮叨個不停,定會被認為是精神偏離正常軌道了。
兒子說我嘮叨是有原因的,我細細地想仔細地找認真地思考下來的結果就是他對自己不愿意主動做的而我非要他做的事就說我嘮叨。
每天嘮叨的事情無非是如下幾件事:
1.對早上不愿意起床的他,喊至少三次“起床了,不然就遲到了”;
2.吃飯的時候磨磨蹭蹭,只好一遍又一遍的督促,“快點,快點,不然來不及上廁所了”;
3.準備上學的時候,再三叮囑“書包整理好了嗎,該帶的都帶了嗎?不用的拿出來了嗎?水杯放書包里了嗎?作業真的沒有落下的吧?
4.放學回家了,與小鬼斗智斗勇繼續中:“兒子,先練琴吧,練完琴,媽媽飯就做好了”。練琴的時候,他習慣了三心二意,在廚房的我豎起耳朵聽著,隔空高吼“音跑了,這么不連貫呢,手指用點力好不好……”,他最煩老媽這樣嘮叨個沒完,可不識相的老媽偏偏喜歡逆行,矛盾就產生了,他不耐煩的時候,就會送我一句大大的夸贊“媽,你太嘮叨了”;
5.飯后,如果沒有作業,我會跑到正在看小說的兒子身邊,叫他合上書,聽我“訓話”,對他曉以利害,告知不愛練琴的小鬼不堅持下來的負面影響,告知他每天小手上下翻飛所付出的辛苦將如東去的流水,太可惜。我說著,聽沒聽進去我真的不知道,看他的表情也高深莫測的樣子,是金庸小說看太多了吧,我快斗不過他了;
6.周末,難得的休息日,練了琴,寫了作業,小鬼頭的愿望是玩他心愛的Ipad,那種兩眼放光的著魔讓我佩服之至,無奈只好以利誘之,交換的結果是背誦古文然后玩半個小時游戲。這種招數倒是也能奏效,但半個小時時限到的時候,讓他放下“武器”,又得嘮叨幾遍,在他連著說了至少十個“馬上”之后,雙方交易徹底結束。
在嘮叨中兒子漸漸長大,兒子會對這種嘮叨由最初的遵命、小反抗、磨蹭、厭煩到不實際執行,嘮叨的過程傾注了老媽的希望、關心和愛。他如果能體會到被嘮叨就是被關注被關心被牽掛被愛,他才是真正的長大。
嘮叨的一方如我,要是夠智慧,也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換一種方式實現自己關愛的目的,而不是用孩子眼中煩惱的嘮叨的方式。
我在尋找一種更適合的方式,更易被接受的方式來代替說教含量高的嘮叨這種傳統方式。家長也是需要學習的,在孩子長大的過程里,有悟性的家長會隨著孩子一同成長,我愿做這樣的家長。
漸漸的,我發現,確實有些方式,可以替代嘮叨式的說教,而以互動的形式讓他樂在其中。比如,試舉兩例:
1.清明節小長假,帶兒子去了常州恐龍園,我們都很喜歡色彩艷麗、似童話王國一般的城堡。恐龍園里有些刺激性較強的游樂項目,比如跳樓機、恐怖過山車、海盜船、激流勇進、旋轉飛椅、大擺錘,這些項目如果只有我們倆在,絕不敢參與,因為太刺激了,心臟承受不了。但是團隊里有個小姑娘,初中一年級,個頭不高,瘦小,但膽大驚人。在她的鼓動和刺激下,我煽動了膽小的兒子,去坐大擺錘。起初的拒絕到猶疑到試試看到被我連拉帶拽地拖到大擺錘的椅子旁,兒子終于勇敢地挑戰了一把自己,我們倆挨著坐,擺到最高處再直沖下來的時候,仿佛心臟都要脫離軀體了。坐過了亞洲最高的大擺錘,兒子有些驕傲,這可是他第一次做這樣冒險的事情,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是一次成功的互動;
2.有一次,他在看書,而我坐到鋼琴旁邊,在那里找do,re,mi。他聽到了聲音,馬上跑過來,要教我彈鋼琴。告訴我什么是八度,什么是降調,怎么快速靈活的活動手指彈美妙的曲子。他在教我的時候,很是認真,只彈了一小節,我就覺得難極了,想想他要彈那么復雜的曲子,而且要全部背下來,而且他天生手小夠八度很費力,用他自己的話來講,手指都要裂開了,我還在旁邊嘮叨到小鬼心煩,慚愧之情油然而生,馬上擁抱可愛的小鬼,謝謝他能當我的老師,謝謝他能彈出那么美妙的音樂。
這是難得的互動經歷,引以為鑒。
愛心無限,嘮叨無止境啊!
寫完這篇文章,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我真的是挺嘮叨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