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親恩要趁早,“網絡孝子”不可效

不知何時起,母親節成了中國人的向母親表達謝意的一個節日。

如今朋友圈、微博里對母親的歌頌、感恩和祝福更是層出不窮。有人質疑“網上孝子多,可惜你媽不上網”,更有人直白諷刺“朋友圈里兒女最孝順”。

但我覺得,并非當今后輩不孝,只是某些因素導致日常親子關系的交流過少,缺乏“表白”的機會,而“母親節”正好成了正當表達內心的好時節。

1、中國人的含蓄

在古代歌頌母愛的詩歌中,最膾炙人口、感人至深莫過于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而這首詩并非在日常生活中誕生。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詩就寫于此時。可見,古時人們對父母愛意的表達,本身就是含蓄的。

對于傳統的中國人,在家庭教育里,常常傳遞的是“大恩不言謝”,“父母不求回報”的思想,有些甚至反對“將愛掛在嘴邊”,他們期望看到是孩子行動上對父母的愛和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愛,也全都只是體現在生活細節中,“吃好點,穿暖點,別太幸苦”是父母心疼孩子的最佳表現。因此,日常生活中孩子缺少合適的機會和場合,向對父母進行口頭表達愛意和謝意,即使表達,也就顯得不那么大方自然了。

2、親密感的缺失

現實中,盡管孩子和父母之間都渴望與彼此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但由于各種原因,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感有時低得“超乎你想象”。親子之間的“代溝”,讓孩子覺得家長難以理解自身的想法和行為,有時候告知家長不但沒有幫助,反而要遭受指責,于是只好選擇他人;不恰當的教育撫養方式,讓孩子對父母“避而遠之”。

孩子有心事和煩惱后,傾訴對象通常會選擇同伴,甚至是陌生人,有時候會選擇心理咨詢師,對父母常常“報喜不報憂”,父母往往成為最后的選擇。因此,即使心存感恩,在平日里也不可能將“父母,我愛你”掛在嘴邊。

因此,母親節是一個恰當的“示愛”時機,需要好好把握機會,即可言語表情,也可行動示愛,增進與父母的感情交流,提升家庭親密感。

3、讓父母心安是最好的感恩

其實,中國人對感情的表達還是蠻厲害的,尤其體現在文字的表達。

近如朱自清的《背影》,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是所有中國人父親的縮影。文中字里行間淡淡的哀愁,寫出了慈父孝子間相愛相憐,顯得如此真摯動人。

遠如詩經的《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思是“父母雙親啊!您生養了我,撫慰我、養育我、拉拔我、庇護我,不厭其煩地照顧我,無時無刻懷抱著我。想要報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樣的浩瀚無邊!”短短數語,十分細膩地傳達了父母對孩子的癡情眷戀,也表現了作者對父母的深厚感情。然而,這首歌頌之詩,卻是兒子向父母表達悼念的詩。

因此,要不淪為真正的“網絡孝子”,就需要學會適度的情感表達,理解、尊重和體貼父母,與家人建立正常的親密感,將對父母的愛付諸行動。即使曾經在家庭中受過“傷害”,也需要或學會自我療愈,或尋求幫助,讓“受傷的內在小孩”自我成長。

讓我們成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不給父母添麻煩,讓父母心安,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和感恩。

只是,“謝親恩”,千萬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7月11日 我發了條朋友圈:“bye.大二” 然后暑假過去了,前天開學時我又發了條朋友圈:“hi.大三”嗯 大三 ...
    _Krystal閱讀 131評論 0 0
  • 1.數量與質量 不以己跬步,無以至千里。沒有堆砌,便沒有高樓大廈可說。 數量的重要性在我看來,毋庸置疑。 你可能會...
    LoveSna閱讀 247評論 1 1
  • 作為一名即將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古典老師的這篇文章非常有實操性。首先,老師提出策略:資源策略與愿景策略,而資源策...
    mini享閱讀 341評論 0 0
  • 正月桃花花滿樹,蝶戀舞花叢。花葉如脂妝艷濃。粉萼醉春風。 鴛鴦池畔歡情許,婧女到簾櫳。顧影顰眉惹浪蜂。相約月圓中。
    平山冷燕_725a閱讀 279評論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