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北難題”看中西自由觀的不同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中國小孩從小就會面臨一個難題,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可以稱之為“清北難題”。從一個角度來說這未必是壞事,體現了中國對于教育的重視,所謂“再窮不能窮教育”。

但從另一個角度想,一個英國人會問自己的孩子是想上牛津還是想上劍橋嗎?恐怕未必。中國人習慣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不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所以你上清華上北大是給父母上的,孩子在這個語境下被物化了。

這話的意思不是說英國教育競爭不激烈,也不是說中國父母對孩子不好,而是說中西對于孩子的倫理道德觀念不同。中國的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往往不會在心理上給予應有的尊重,孩子想關自己房間的門有一個獨立的空間都不讓,孩子不受尊重當然不開心,父母還挺委屈,說我給你好吃好喝供著,到頭來你跟我還不親,其實所謂撫養孩子,不只是物質上給吃給穿就是扶養,那是在養寵物。人不是寵物,尊重對于一個人來說也很重要,但是很多中國家長囿于傳統文化和自身經驗不懂這個道理。

這就反映了中西自由觀的不同。中國傳統觀念下對自由的看法比較極端,一種是說我們沒有自由,一種是非要說有自由的話,我們就認為自由是胡來。這和西方就不同,你看《唐頓莊園》,一戰的時候一個普通的英國公民都能主動給沒飯吃的退役士兵提供食物,當然不排除影視作品中有美化的成分,但是這至少也說明了自由的人是道德的,只有一個自由民才能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當然這不是說中國人沒自由沒責任感,文化不同而已。

在中國的文化下,孩子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家長的,在自己成家之前家長對于孩子有很大的掌控力,所以孩子不自由,到了大學終于有自由了,怎么學會正確使用這種自由也是對于中國孩子的一個挑戰。

“清北難題”的本質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個人的自由意志如何可能,能否選擇自己怎樣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有必要做一個對比,普通的西方年輕人可能不是掙錢最多的,但是承受的壓力比中國年輕人要小,可以努力爭取自己喜歡的東西,作為一個同性戀不必承擔白眼,玩多米諾骨牌滑板單車音樂不會被家長說成是不務正業。最近很火的佛系生活實質上就是后現代主義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的一種消極選擇。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