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8月天里,室外或驕陽似火,或綠樹婆娑,都和我關系甚微。因為我只喜歡窩在家里,享受這舒適的閑暇時光。難得的暑假,我要把它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追劇、練字和看書理所應當的成為我生活的主旋律,最近迷上了歷史類書籍――《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系列。這個系列的書按照朝代順序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把一個個經典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其中故事雖簡單,卻讓人感慨萬千。古人云:讀史使人明智,真真如此。
從古至今,有一條不變的真理:讀書是實現理想的最佳途徑。賈誼、朱買臣、司馬懿……諸多股肱之臣沒有一個是不愛看書的。即使有人憑借一時運氣投機而成,也不會長久。不只古代,現在亦然。一個人身上如果沒有一點書卷氣,他便會魅力大減。為什么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深受觀眾的喜愛,因為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清流。相較于那些追捧明星的綜藝,它如暖暖春風拂入人的心田,它又如清冽甘泉浸潤人的脾性。董卿為什么能在中央臺如常青松一般綠滿四季,長盛不衰?為什么她能主持這樣的節目?她腹中的廣博詩書應是最佳答案。畢業三年來,我也斷斷續續地讀了一些書,有中國現當代作品,也有稍稍涉及古之經典,自然也會有歐美和日本一些經典或流行作品。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然而我卻發現我讀的書,竟如春之細雨或冬之白雪,很快便消散了,沒有留下多少痕跡。我也不是個陶潛式的人物,我想花在讀書的的功夫能有朝一日亮出它的光彩,然而我卻沒看到。思來想去,我有兩點未做好。其一:我心中總有惶惶然之感,所以我只顧讀書的數量,然而對其中精華未做吸收――我沒有去記其中精髓。所以,讀了也就讀了,沒有記憶也沒有深入思考,它只是一個殼子或符號。其二:我寫得太少了。每次讀書我既不做筆記更不寫感想。有些書在初始讀時,我會大受震動,爾后不聞不問,最后就變成過往的雨雪,消、融了。
歷史人物如雨林樹木,參差不齊,又各有風姿。正是因為人多,人性之復雜更是可見一斑。有人譬如張騫、蘇武,視榮華如糞土。各種威逼利誘,更能燃起他們的忠貞之火。這是人性的堅貞不屈!又有人,如曹操、劉邦,梟雄曹他能殺恩人全家,漢王劉他更是能將自己的一雙兒女推下馬車置于死地,為了至高權利人竟也可以冷酷到這種地步。戰國時期,很多有志之士游走于各國,希望能找到有為君主為之效力,有人擇一君主生死相隨,也有人數次換木而棲,其中紛繁的原因,不能讓人一言蔽之。總之,無法評說,誰對誰錯。人,可以因為忠貞單純而名垂千古,也會因其波譎詭辯而富有光彩。長久的壓抑或者習以為常的傲慢常常會帶來致命后果。古之宦官,久居深宮,本來是低賤的存在,他們受盡折辱,然而一旦得勢,便會瘋狂地報復!東漢末期如此,大明王朝更是駭人!這其中應有深深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吧。人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復雜!其實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小獸,它可以吸收自信、寬松、陽光做養分,也會有妒忌、自卑、狹隘找上門。它如何成長與行走,決定權在你,前提是你要有眼界和心胸駕馭的了它。誰不向往水美草豐的陽光地帶,但是人生無可奈何處又豈能是常人所能預料的呢?
有人曾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當你把眼光聚焦在時空的高處,俯瞰人類歷史的滄海桑田,真的大有同感。所有的人都曾有自己的理想,所有人都嘗試為自己的未來奮斗,所有人都或大或小嘗到過成功或失敗的滋味。最后,不管你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最后的最后一切都講成為過去,不論你是國君還是乞丐。這樣的結論,并不是鼓勵人消極避世,而是要清楚,活好是所有人都想要的,但是活在當下卻常常被忽略。請記住,所有人都是歷史星河的塵埃,沒必要太跟當下的自己過不去。
渺小如我,我愿且行且思,一個假期的休習,會讓我更有力量。我會以書為橋,以夢為馬,奔向遠方!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