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河內在是法國殖民地的時候,由于老鼠泛濫成災,政府頒布了一條法令:人們每上繳一只老鼠,政府就給發錢。原本以為至此可以很快解決鼠災,結果是反而導致了更嚴重的鼠災,因為人們開始養殖老鼠。比如1947年的時候,死海的卷軸被發現時,考古學家為了搜集更多的羊皮紙手稿,懸賞每一份提供手稿的人,結果是那些上交的羊皮紙手稿被撕成了碎片。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沒有發現期初那些出發點很好的想法往往導致了非常慘烈的結果,比如曾經公司旁邊的一個理財公司經常招人,一天跟讓他們人事經理聊天時,他說公司要求他們每天必須面試不少于10個人,然后他就將所有投遞簡歷的人都進行面試,甚至主動找人來面試。我問他那有多少合適的人呢?他說幾乎沒有,甚至有些人一看就不適合但是為了這個考核,只能耽誤雙方的時間了。現在我不知道這家公司的情況如何,但是如果一個公司的人員不是為了公司能夠賺錢,而是為了一個所謂的業績考核而制定的目標,結果不會好到哪里。
最近因為在家時間比較長,而且自己還喜歡在廚房做點飯菜,就在某平臺注冊成為了一名家廚,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在上面賣自己的廚藝,剛開始單子較少,而且考慮到自己想能夠與客戶溝通感情,所以都是自己進行配送,效果還不錯。慢慢做起來后發現自己沒時間再去配送了,就開始使用與平臺合作的某外賣配送進行配送,原以為會很順利,結果卻是發起配送后遲遲無人接單,然后發現有個選項可以對配送進行加錢,從而提高接單率,再等了十分鐘仍無人接單后,嘗試加錢,一塊、兩塊、三塊、然后終于接單。這個過程下來后我隱隱有種感覺,難道是不加價就無人接單?后來某天中午有事無法自己配送,發起平臺配送后沒有加價就被接單了,然后馬上配送員就打電話要取消接單,稱距離遠,所以可能無法及時進行配送。下午在家廚交流群里面聊起來,發現大家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候,幾乎不加錢就沒人接單,甚至個別繁忙時刻需要額外加價5元(基本配送費一般為5元)。
說回來那個外賣配送平臺,某達速遞為了考核配送員的送餐質量(包括是否及時配送、是否達到公司要求,是否得到投訴),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標準和制度,以為這樣就可以讓配送員的服務符合客戶的需求,從而賺錢。但是你們可否知道,他們為了掙錢,也可以利用加配送費這個方式來變相的增加收入,配送服務的是雙方,而非單一的一方,如果同樣一單可以掙得更多,而且為了保證不被投訴,甚至拒單不接,這些激勵就成了一顆毒瘤。之前網絡上面有一個視頻,是某外賣平臺送餐員因為電梯每層都停,耽誤了高層用戶的送餐時間,配送員害怕客戶投訴扣錢而急哭了。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這件事情,個人卻感覺這是一個制度的悲哀。
人性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變得善良,如果換成是我,考慮到可能延誤配送而被投訴扣錢,就不會接單,而且為了彌補自己潛在的損失,就會聯合大家一起等商家加錢后再進行接單,這樣即使少接單也可以掙到錢。也許你會說不會每個人都這樣的,我承認,但是如果這種甜頭嘗到以后呢?或者周邊的人不用那么辛苦也可以掙到那么多的時候,也許很難有人能夠真正的心平氣和,不要試圖去考驗人性,因為你給他什么樣的土壤就會結什么樣的果子。
說了配送,再來說說那些客戶,說到奇葩的客戶真的是讓人感慨人性的丑陋,有的人因為有評分制度,就向商家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否則就給差評。曾經在群里面看過為了使用一張優惠券,點了一份15塊錢的菜,卻點了10份米飯,備注赤裸裸的寫到就是為了使用優惠券,要退9份米飯的錢,也是醉了!為了這幾塊錢的優惠,暴露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說了這么多,重要的還是想說,所有的考驗中,最不能進行考驗的就是人性。公司制定制度或者考核標準的時候嗎,希望能夠考慮到人性的重要性,要盡量激勵出人性中陽光的一面,而不是激勵過敏傾向,如果你對某個人或者某個組織的行為感到吃驚,請你想想,那后面隱藏著什么激勵機制。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走進一家漁具店,突然在一個支架前停下來,拿起一個一閃一閃、引人注目的塑料魚餌,問店主:“請問,魚類真的會喜歡這種東西嗎?”店家笑笑:“查理,這玩意兒我們可不是賣給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