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講師”是一個很端著詞,講繪本是需要與孩子平視的,講師一詞頗有俯視感,但茫茫詞海中找不到更好的詞,所以也這么用著吧。
參加第五期繪本講師訓練營,對于我來說,也許是好奇驅動吧。雖然明知培訓的內容我應該是知道的,但如何把初階內容講好,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我去參加了,一方面是“偷師”,另外一方面也想看看是什么人在學想學。
這個培訓營學什么?
這個培訓一共是分為兩天,第一天是理論培訓,第二天早上是演練,第二天下午是實際的考核。
培訓的內容包括,繪本知識,繪本講讀,兒童心理。講讀演練為第一天隨機發繪本,第二天上午一個人七分鐘講讀,不要求一定要完整講完,但是會比較注重看對繪本的理解和演繹的方法。
第二天下午的正式考核是每個人提前20分鐘拿到繪本,只有20分鐘的準備時間,再上去講七分鐘,由評委老師來打分,打分的維度包括肢體語言,互動方式,聽讀感受等等。
雖然說看過比較多的繪本會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繪本畢竟數量浩瀚,還是很容易抽到自己沒有看過的繪本。像我就抽到了自己沒有看過的《紅蠟燭》,《我的兔子朋友》倒是看過,但是經過這一次確實也會有加深理解。
這一次的講師也很真誠分享:
阿渡老師對很多繪本作者,繪本獎項,繪本內容可以說信手拈來,他說自己只是更拼一點,一年50場以上講座,除了給孩子講,也給老人講。
吳儷蓉老是身為體制內老師,很用心地用繪本與孩子,家長聯結在一起,一天一篇教學手記,那種熱愛裝不來。
評委中的林靜老師也算大咖,但一點架子也沒有,很投入聽學員講故事,真的是把工作過成了生活,一起吃飯還為大家倒茶。
心喜閱的陳喜嘉老師之前只聞其聲,見到真人也是很和善。他講了一句真句:“多互動,少提問”,這分寸,真心不好拿捏。他現場演驛了《鴨子?兔子》和《雞蛋妹妹我愛你》真的讓人覺得太贊了,把一本書都講活了。
組織機構如何?
這次的組織機構為深圳書協,微微書吧,子央教育。
整體來說很高效流暢,遲到發50元紅包。
形式上還設了一個21天原創打卡要求,要求寫繪本閱讀感想和實踐感想。
完成考核之后可以獲得結業證書和人才技能證書。
是什么人在學?
這一期的學員有33位,可以說分為三類:
1.想以繪本講讀為職業的,比如有很多正面管教的講師,他們有家庭學員的資源,多一個繪本講讀的經驗也能多一項技能。也有些全職媽媽想把這個作為自己的工作。
2.讓我比較意外的是有一些是因為想在孩子自己班上閃亮登場來學的,因為有些學校會讓家長進課堂來講繪本。
3.想更好的促進自己的本職工作的,比如說老師、社工等。
這一期除了我還有一位學員是從福建三明過去的,有一位學員從珠海過去,聽說往屆也有學員是從外地過來。這讓我想起有時候我會分享一些在珠三角的活動,當地的一些人就會說這么遠啊,沒辦法參加。其實還是看自己的需求有多強烈吧。如果能夠走出日常生活圈,多去見識,對自己的提升肯定是很有幫助的。
也有一些人習慣說孩子太小走不開,可等到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本來生命就是很有限的,這等那等,等到最后就是什么也做不了。這次和我上次去北京參加繪本創意課程學習一樣,也有寶媽是帶著孩子來聽課的,孩子在教室里面也很自律。
這一期給我留下深圳印象的是黃巧嫻,看得出她對繪本了解還不多,但是她很認真,拿到繪本認真讀認真問,《瘋狂星期二》真的不容易講,但是她也講得很棒。
不少學員的困惑是為什么聽了課還是不知道怎么講,這也是很正常的,本身繪本講讀就是一個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講的怎么樣和自己對繪本的解讀,自己的人生閱歷,自己對兒童的了解息息相關,如果說單單一天的培訓,就能從小白到達人,這種可能性真心不高。
最有收獲還是連續一天的聽不同的人講不同的繪本,33人,一人兩本,一天聽66個故事,真的一點都不覺得累,從不同的學員身上能夠學到不同的東西。
有一個學員講烏龜脫掉了殼,有注意到她是穿著厚厚的大衣上場的,在講到烏龜脫掉殼的時候,自己也把大衣脫下來,這一個設計真的很贊。
還有一位學員剛好抽到一本昆蟲的繪本,這一個真的不好講,里面還有一個是小螞蟻在唱歌,我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要不就用小星星的曲調,結果她演繹的真的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增加了和聽眾的互動。
有一位學員抽到了一本字母書,這個真心不好講,但是她卻全程用英語講了,但不是在秀英語,是用英語在講課和互動,真的超棒。
有一些目前來說還不是太嫻熟的,主要是會在這幾個方面:
對于繪本的導入還比較困惑,比較難形成自己的想法。
在講讀語言上還有待提升,比如有一些人就會很習慣的隨口問,是不是這樣呢,你們覺得喜不喜歡呀,好不好呢,這種提問其實可以說是無效提問,孩子回答也是不走心不過腦,這種過于隨意的語言,還是需要自我克制,刻意練習。
不是很能夠去進入故事的情節,容易變成故事的旁觀者。
如果整體來說,真的還是臥虎藏龍,實在是視聽盛宴。對我來說,我覺得起碼解決了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找到有人去深度聊繪本的難題,找到更多同行者。
我的收獲
兩天時間,聽一天課,聽60個故事,見5位大咖,認識32個同頻朋友,也算是值得了。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油膩,確實很多行業做久了都會有油膩感,作為一個非著名的閱讀推廣人,這輩子應該也很難大紅大紫,但是希望在這一條道路不管能走多遠,盡量去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童心吧,別成為一個老油條。
阿渡老師提到要找到一個個人的特質跟標簽,作為一個做很多年品牌營銷的人,我覺得在個人的自我營銷上還是很失敗的,我也不知道要給自己貼什么標簽,抓住自己的什么特質,連自己的江湖稱號也很不堅定啊,有時候是布蕉綠,有時候是柚子。
我詢問學習的同伴,覺得我有什么特質,他們只是說喜歡我講故事的風格,幼兒園的老師有形容我一個詞叫做生動,這一期班長小草說,覺得我在講繪本的時候一句廢話都沒有,我覺得這好像也不能上什么特質啊,也只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我覺得近期讓我收獲比較大的反而是在北京聽到韓永童的分享,突然間就有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表演紙戲劇的演員是站在劇本后面全力去連結故事和孩子,講繪本的焦點也不是自我表現,而是讓故事更鮮活。
在我比較意外的是,有學員認出我在幸會閱讀者社群分享過,記住了我的聲音,還有學員認出我是書香兒童閱讀的講師。
說到個人品牌上,大咖小咖肯定會比沒咖收獲大,能被別人記住那也是件值得開心的事,但是也不想把自己注水太多活成一個演員,希望還是能實實在在去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