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worfcon的一篇推送,講費曼技巧。
費曼技巧是種非常實用的方法,不管學習哪類知識都可以這個技巧來驗證自己是否理解相關的知識點。
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學習公式,這使得他能夠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掌握某些知識。
這個公式就叫做費曼技巧,且極易掌握,分為三步,是醬紫滴:
第一步:教給孩子。拿出一張白紙,把你想要學習的科目寫在最上面,然后寫下你對該科目所了解的內容,想象如果你需要把它教給一個小孩子,不是你某一個聰明的成年朋友,而是一個八歲的孩子,剛剛有足夠的詞匯量以及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來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關系的孩子。
第二步:回查。
在第一步中,你將會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困難,因為你的知識體系中會遺漏一些重要的點,你無法對那些知識作出解釋,或者你只是不能整合一個重要的概念。第二步是及其珍貴的信息反饋過程,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體系的邊界,這時,學習才開始。回到原始材料中重新學習,直到你可以用基本的語言解釋它們。
第三步:整理并簡化
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擁有了一套手寫筆記,再檢查一遍,確保你沒有借用原始材料中使用過的術語,然后把這些筆記整理成一個流暢的,簡單的故事。大聲把故事讀出來,如果其中的解釋還不夠簡潔,或者聽起來有些令人困惑,那么這就代表你在這一領域的理解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工作。
第四步(可選):傳播
如果你想要確保自己的理解沒有出現(xiàn)偏差,那么講給另一個人聽吧(最好是些許了解該科目的人,或者真的找一個8歲的孩子!)。對你最終的檢驗便是你能夠將該知識傳授給另一個人的能力。
看到我就樂了,這個學習方法就是教會人如何當老師呀。
話又說回來,當老師也是學會學習一個不錯的路徑。
我的學習之路看起來比較順(平)暢(庸),一直按部就班到研究生畢業(yè),直到當了兩年老師,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根本不會學習。
當老師的經(jīng)歷才讓我真正學會了學習,輸出才是檢驗輸入的唯一標準呀。
備課是"教給孩子"和"回查"交替進行的過程
中小學生一節(jié)課只有45分鐘左右,那么備一節(jié)課需要多久呢?資深教師大概半天就好,年輕教師則要花費幾天甚至一周,還總覺沒有備好。
相信每個教師都有腦袋里放電影的能力,在自己搞清楚所有知識點之后要寫教案,寫教案的時候會腦子里一遍又一遍試演講課的情形。
如果到某一處卡殼了,那就是這個知識點自己還沒有理解透徹,或者方法不對。這就需要繼續(xù)學習和修改。
如此往復,直到腦子里可以如電影一般把課程預演一遍。
講課是知識的整理簡化和傳播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報道,說一位經(jīng)濟學家給自己上小學的孩子做課件,他覺得比給大學生講課要難。
這說明一個道理,深入淺出并不容易,只有水平足夠高的老師才能輕松的做到。
課堂的最高境界是學生玩兒著就學會了。
有位老師說過一個標準,那就是,不同學科的老師聽課時聽懂了,那這就是一堂好課。
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把要講授的知識整理成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有懸念有高潮有結局。
如果學生聽懂了,那么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如果把這次授課必做學習的過程,那么這個知識就算是掌握了。
還有一些學習的小門道
"備"="背"
有些老師講課不看教案,很輕松就講出來,還引人入勝;有的人演講完全脫稿,聲情并茂,非常成功。
其實,這都需要一個笨辦法,那就是背。
你感覺到知識已經(jīng)掌握了,但是說不出口,說明還是不夠熟悉,這就需要一點苦功夫了。
你看起來的毫不費力都源于背后的加倍努力。
重復的力量
教師們大都會有公開課或者教學新秀評選之類。
我講過一節(jié)比較成功的公開課,后來分析原因,是因為在周五講,而之前,我已經(jīng)在別的班講過四遍了。
這個算是碰巧,同組一個優(yōu)秀老師從來都不會試講就直接講公開課,但是她會提前在腦子里過很多遍。
問題導向
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學是很有效的。
教學目標,學生易問易錯的的點都要提前列出來。
正如我們學習某種知識的時候,帶著問題學收獲會很大。
如果你會在選擇學習方法上糾結,那就先試著用當老師的辦法吧!試著把知識講出來,多講幾遍,學習效果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