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7 ?從今秋分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風清,秋月明。
秋分,八月中。解見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一節三候,
各有講究。
初候,雷始收聲。
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故而不再打雷。)
二候,蟄蟲壞音坯
戶淘瓦之泥曰壞,細泥也。按《禮記》注曰壞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坯”是細土的意思,即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并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三候,水始涸。
《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秶Z》曰: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間也。見者,旦見于東方也。辰角見九月本,天根見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又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
“秋分”的習俗:
1.豎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2.祭月
祭月習俗由來已久,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由于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的傳統。(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3.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
“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4.放風箏
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5.粘雀子嘴
秋分時節,在廣大的農村還有煮湯圓吃的習俗。南方還有食秋菜的習俗。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放下手中的農活,在家里做湯圓吃。除了自己食用外,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這就是“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壞莊稼。
《秋風詞》
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衣食住行,
順應天時。
春捂秋凍要有度
“秋分夜,晝夜分外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但在清遠地區,這時候天氣還是炎熱,不少市民晚上睡覺還會開空調,或洗冷水澡,就不要赤膊露體,不要洗冷水澡,以免著涼。
秋分之后,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如果這時候貪食寒涼,更容易把脾胃的機能變得不正常,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
“飲食注意,
養肺潤燥,。
“夜晚睡臥,
不可貪涼。
“外出鍛煉,
要動靜結合。
秋天氣候宜人,是一年中難得鍛煉身體的好季節。注意加強身體鍛煉。
一日平分秋色
晝夜均,寒暑平。
一場雨,一朝寒。
草木染青黃,蟬噤荷殘。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秋燥養陰,紅柿當季。
甜棗滿倉,石榴清肺。
聞果香,念舊事。
登高。望遠。平心。
一年最美時!
想要了解更多??
請點關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