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學弟給我打電話,說自己工作快一年了,每天都惴惴不安。
他說,「公司很多同事提出了離職,去奔更好的前程,有的做了領導,有的薪水番了幾番,就連自己的主管,也都開始動搖了?!?/p>
短暫的交談中,他一直在懷疑自己的行業,懷疑自己的職位,懷疑自己的發展。我能清晰地感覺到,在他內心的,對未來一切未知的焦慮。
這種焦慮,對于初入職場的新人來講,是很常見的。
從學校到社會,變化最大的不是你身邊的環境,而是你肩上的責任。
正因為這份,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庭的責任,讓你對身邊一切原本美好的新鮮事物,產生了從未有過的焦慮。
就像我的這位學弟,他看到了別人的展翅高飛,正常來講,反饋回來的應該是一種激勵。可由于責任帶來的壓力,他感覺到的,卻是對自己是否也能這樣的焦慮。
這種焦慮,甚至使他不能正確的判斷與思考,他整天擔心的是,「我什么時候才能有所發展」,卻忽略了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先要踏踏實實的走好腳下的路。
其實,焦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焦慮時的束手無策。
可以說,一時的焦慮是件好事,因為至少你的內心有了危機感,而這樣的危機感,可以給你的行為帶來有力的推動。
但長時間的焦慮,或者你的焦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后果可會是很嚴重的。因為不斷積累下來的焦慮,會像死結一樣纏繞在一起,最后變成很難解開的迷茫。
到了那個時候,你就一定會開始抱怨人生了,就像辦公室里那些煩躁的人,不停的抨擊,辱罵,好似全世界都對不起他一樣。
這些都是因為,還年輕的時候,沒有很好的面對焦慮,任由焦慮放大,任由焦慮停留,最后鬧到了無法收場的地步。
那我們怎樣才能平息自己的焦慮?我將焦慮分為以下兩種,并給我的這位學弟提出了以下建議。
1 行為焦慮
行為焦慮指的是,你對你手頭要做的事情產生的焦慮。
這種焦慮說到底就是一種逃避,在心理學上,也被稱之為「鴕鳥心態」。
當鴕鳥遇到困難的時候,它做的不是用它那傲人的大長腿奔跑,而是一頭扎進沙堆里,好像什么都看不見,危險也就不存在了。
這種行為和我們處在類似處境時的表現,極其相似。在面對一個復雜,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時候,人們通常的表現都是「避重就輕」。
這里的「輕」可不代表這件事情做起來很輕松,只是你的大腦很滿足于這樣的感覺,就是「我終于不用想那件討厭的,不得不做的事了?!?/p>
可事實呢?該做的事,還在那里。你就是做了一百件別的事,它也不會消失,還會在那里,默默地等著你。
就是因為它不消失的存在,你做的你所認為的「輕」越多,你就會越焦慮。因為你做了那么多事情,回頭一看,「呦呵!你怎么還在這里?」。
那解決行為焦慮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迎難而上,直視問題。
像我的這位學弟,如果你看到同事都遠走高飛,懷疑自己是否也具備這樣的能力的話,那你大可以馬上投遞簡歷,去試一試。
要是真的有好的公司要了你,話不多說,跳槽。要是沒有什么像樣的公司要你,那話也不多說,繼續努力。
這樣的話,焦慮不但迎刃而解,還化焦慮為動力,多么劃算的一件事?
所以,對于行為焦慮,它本身就沒有那么難,敢于面對,就可以瓦解它,并獲得不斷向上的能量。
2 狀態焦慮
狀態焦慮指的是,你對自我現狀的不滿產生的焦慮。它說到底,就是你對自己的生活缺乏應有的掌控力。
像我的這位學弟,他一直在和我說,「這樣下去,看不到未來,看不到轉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有起色,也不知道怎樣改變?!?/p>
很明顯,這就是缺乏「成就感」的不自信表現,也就是因此,才導致了自己無盡的焦慮。
其實,解決狀態焦慮還是比較容易的,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對生活與工作的掌控力,讓自己愛上自己。
我的這位學弟并不是懶蛋,而且可以算的上是非常努力的人。但是,當我問他,你每天在忙什么的時候,他卻說不清楚。
問題就出在這里,他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沒有計劃,更沒有總結,做了那么多事,卻都飄飄而去,又怎么可能愛上自己?
我給他的建議,是每天要有計劃,做一個「To Do List」,列清楚每天要做的事。當然事件要設置合理,要確保每天完成的可能性,而不是大到「鬼才相信你能完成」。
然后,每天要有總結,可以做日記,也可以簡單粗暴地在「To Do List」上直接打勾。總之,就是要讓自己看到,每天努力所取得的成績。
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放松。因為你完全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也就不會再為未來的不確定因素感到焦慮。
END
焦慮是一種病,不治會變成疑難雜癥。
20幾歲的職場小青年,有焦慮是很正常的。
即使你眼中的成功人士,能夠成熟穩重地處理問題,也不代表他們就不會焦慮。只是你焦慮的事情,與他們比起來,相差幾個層次而已。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否定與斧正的過程中,作往復運動。出現了問題,產生了否定自己的焦慮情緒,擊破它,自己也就成長了。
所以,焦慮并非是一件壞事,恰恰相反,它就是你人生百味中的成長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