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關懷初長成

作者:若霞,晚晴關懷創始人

我和先生于2013年2月份從美國回到老家山西太原,從事中國老人研究的他和熱衷臨終關懷事業的我開始籌辦一個機構——希望為那些癌癥病人、慢性病的老人、不再被醫院接收回到家卻無能為力的患者提供居家服務的護理。我們攜手病人本人和他們的家人共同面對疾病,我們在疾病和痛苦中珍視生命的存在,讓病人在生命末期得到優質的護理和陪伴,我們迎接死亡的到來就像全家人迎接新生兒到來一樣,人可以在自然、平靜、舒適、安寧中開始生命的另一個階段。

從3月份我們開始以晚晴關懷為平臺全力開展臨終關懷的宣傳和服務事業;被周圍的人問到的時候,我一次一次重復著什么是臨終關懷;我兒時的同學毫不猶豫加入我的陣營;各路朋友伸出他們博愛的手給予各種支持;遇到的領導亦在盡力盡職幫助我們。我們感謝這一路陪伴我們的親朋好友,認識的、剛認識的、不認識的,每一句鼓勵、每一份支持、每一張笑臉都是一份份珍貴的禮物!

接下來的路或許更加艱辛,但我相信每一個roadblock都有其由、在某一個時候某一個地方那扇門會打開!希望這個空間可以記錄晚晴的誕生與成長,同時我們也一起見證中國養老事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太原市頤祥養老院,梅學良攝)

附:晚晴關懷創始人簡介

李若霞女士是Dubuque大學社區發展專業的碩士生,曾經在愛荷華州迪比克從事養老院工作3年,并在非營利組織夢想行動國際擔任主席。2011年搬到弗吉尼亞州黑堡后,她參加了GoodSam組織的家庭支持志愿者培訓、記憶收錄培訓和垂死征兆培訓,隨后開始照顧3位80歲以上患有絕癥的老人,自此開始專業的臨終關懷工作。除了提供家庭支持,她也在GoodSam新河谷分部的辦公室志愿服務。

從對臨終關懷聞所未聞到參加縝密的培訓再到親身的體驗和實踐,GoodSam杰出的團隊合作和服務信念深深地吸引了李若霞,觸使她深度思考人應該如何離開這個世界,激發她內心想要從事生命關懷的初衷和激情。她經常向GoodSam的首席執行官朗松女士請教各種問題,分享她學到新知識的喜悅和收獲。她覺得GoodSam模式的臨終關懷如此高端而人性化的理念非常適合中國文化和中國家庭,而這樣的服務在自己的祖國還是空白,她希望每一位在生命末期的中國人也可以享受到同樣高質量的護理,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她的想法和意愿得到了朗松女士的巨大鼓勵和贊同。

2012年9月,朗松女士前來中國訪問,在李若霞的陪同下,她參觀了北京松堂關懷醫院、天津鶴童老人院、山西晉中市第一人民醫院、山西陽泉市養老服務中心等機構。所到之處跟從事臨終關懷的工作人員深入交流,她認為居家服務的臨終關懷模式尚未在中國出現和發展,在老齡人口急劇上升的中國,未來需要多種模式的養老服務方式,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國需要居家上門的臨終關懷服務,在經濟高速發展和發達的中國社會更加需要以人為本個性化、專業化的臨終關懷護理,臨終關懷此時進入中國是時代的召喚和需求。朗松回到美國后,跟很多機構和同行分享了中國之行的經歷,并致力于與美國全國臨終關懷和緩和治療協會聯系,探討未來與中國進行跨文化的臨終關懷培訓和合作。

2012年10月,李若霞女士回到家鄉山西,在太原和陽泉做了前期考察,了解臨終關懷的市場需求和目前的養老狀況。

2013年2月,李若霞和她的丈夫Eric(中文名梅學良)從美國搬回中國,開始全力投入創立一家與GoodSam合作的居家臨終關懷服務機構——晚晴關懷。

梅學良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約克市,獲得朱尼亞塔學院人類學本科以及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專業博士學位。1988年大學期間他第一次來中國大連外國語學院學習中文,研究生期間在山東省鄒平縣馬莊村做了為期一年的關于農村老人如何養老和兩代關系的考察研究。他曾任CET學術項目北京項目主任、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中心助理、耶魯大學醫學院老人研究項目助理、勞諾斯學院留學部主任、以及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海外教育部主任。目前他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高級研究員,兼任美國人類學協會和老人學協會的秘書以及中國健康行動的理事會理事。在中國,他被山西省陽泉有愛醫院聘為高級顧問開發醫院與養老院合作項目和成立醫院臨終關懷服務項目。

李若霞與梅學良,這一對靈魂伴侶,將攜手同行,以晚晴關懷為夢想平臺,致力于創建中國居家臨終關懷服務的新模式,為推動中國的養老服務事業發展貢獻一已之力。

(寫于 2013-06-13 22:25:15)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