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方式: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法,自選角度、自選方法,自選寫作內容,用一個月的時間學習“宋元”時期的歷史并用文字記錄學習成果或學習感悟。
————————————————
在中華民族藝術瑰寶中,唐詩宋詞元曲代表著這個領域里的制高點。唐詩宋詞自不必說,每個人都能背上幾首,婦孺皆知,而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的又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同樣被人傳唱至今。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元曲的奠基人是關漢卿,由他創作的代表曲目《竇娥冤》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關漢卿,生卒年約(1234-1300)年間,名不詳,字漢卿,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籍貫大都(今北京市)或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之說。藝術成就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關漢卿生于金末的一個醫戶家庭,生活條件明顯優越于一般百姓,這使他能在教育還不是全面普及的封建社會,尤其是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的年代,有幸接受較高程度的教育,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從關漢卿行醫世家的出身來看,編劇和演出活動應是他兼職和謀生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知道,元朝的創立者是蒙古人,是第一個在中國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為突顯自己的地位,蒙古統治者把全國人分為四等,實行民族分化政策,由高到低依次為蒙族、色目族、漢族、南宋漢人。從中看出,漢人被列在第三和第四的末等人中,地位最低。同時又按職業把全國人分為十等,當時的知識分子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俗稱“九儒十丐”。
元政府對知識分子的政策,使一大批有識之士不再去求功名,而去關注于市井生活,于是便有了元曲雜劇的興起,此時的關漢卿就成為了這一時期的“雜劇班頭”。
據史料記載,關漢卿為謀生,曾一度北漂至當時的元大都,即現在的北京,搞一些專業的雜劇創作活動。有時甚至還親自登場演出。后又南下揚州、杭州等地,繼續從事他的藝術活動。南方的富庶繁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杭州演出、游歷后,寫出“普天下錦繡鄉,寰海內風流地”之語,盛贊杭州,描繪了這座城市的秀麗風光和繁華生活。
關漢卿的作品在人物語言的性格化上,注重通俗易懂,按人物身份設置語言,不事雕琢造作,創造了一種富有特色的通俗、流暢、生動的語言風格。關漢卿根據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政治風貌、日常生活,創造了一系列的元曲雜劇,人們把這些劇目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公案劇,揭露政治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觸及尖銳的社會矛盾, 歌頌了人民的反抗斗爭。如《竇娥冤》《蝴蝶夢》。
第二類婚姻愛情劇,主要是描寫下層婦女的生活和斗爭,突出她們在斗爭中的勇敢和機智,肯定女性對于婚姻的自主選擇。那些貌似強大的壞人,在聰明的對手面前,一個個被簸弄得象泄了氣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帶有更多的喜劇意味。如《救風塵》《望江亭》。
第三類歷史劇,通過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歌頌英雄,賦予英雄人物以拯救蒼生的使命,表達了他對社會現實黑暗的批判和對英雄再世的渴望。如《單刀會》《西蜀夢》。
這些曲目為文藝百花園增添了無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