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參考自《隱藏的論語》。
解讀只是個人暫時的淺見。
接下來幾章好像是在講不斷精進的內容。
7.28
【原文】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p>
【譯文】
孔子說:“也許有些沒有智慧的人,能自己創造出智慧來吧,我不是那樣的人。多聽,選擇好的方面加以學習。多看并記取于心。我這是次一等的獲得智慧的方法?!?/p>
【解讀】
這里重點講了三個認知的層次,最厲害的人就是天生就知道的人,其次是像孔子這樣多聽實踐的。再其次是多聽而能看的很清楚的。這三種的境界都挺高了。
7.29
【原文】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p>
【譯文】
互鄉那個地方的風氣不好,人都不講道理,孔子卻會見了那里的一個童子,學生們都感到疑惑不解??鬃诱f:“贊許他的進步,不表示贊許他的不足,那有什么不行?有人悔過自新、要求上進,我們贊許他悔過自新的做法,并不等于擔保了他以前所有行為都是正確的?!?/p>
【解讀】
這里就講人的可塑性很強,而且凡事都向前看,人可以不斷的改正。所以不要去盯著過去的錯誤,能改正就好了。
7.30
【原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p>
【譯文】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心想要仁,仁就在那里了。”
【解讀】
這里孔子繼續講仁,只要心發仁心,也就達到了仁。只是要持續做到才是君子。
7.31
【原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yī)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p>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出去以后,陳司敗向巫馬期作揖進言說:“我聽說君子不會偏袒他人,君子也會偏袒別人嗎?魯昭公娶了一個吳國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卻將她改名叫她吳孟子。他若是知禮,誰不知禮?”巫馬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一旦有錯,就有人給我指出來?!?/p>
【解讀】
這里講孔子對待自己的錯誤是欣然接受改正,所以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
7.32
【原文】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hè)之。
【譯文】
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必定請他再唱,然后自己跟著唱。
【解讀】
這里通過學習音樂的方式來表述孔子的不斷精進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