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通常憑借感覺來對一件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
這個感覺肯定是有偏差,不準確的。為什么呢?
首先,人們的感覺本身就存在偏差,這個偏差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烏比岡湖效應”(也稱沃博艮湖效應,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平)。
其次,一個人所感知到的世界,永遠是真實世界的一小部分,通過個人的感覺來做出的判斷,往往最終肯定是【以偏概全】。
而判斷自己是不是落后于他人這件事,就往往是通過感覺來做出判斷的。
四六原則
小的時候,我們的考試試卷,滿分100分,老師會告訴我們60分作為及格線。然后從小學開始,到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甚至到了工作中涉及到的考試,我們都按照習慣,以總分的60%作為及格線。
為什么不是50%呢?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多出的10%,或許是我們對于及格線本身的一種期盼,因為起碼及格的人數應該占據少數,而沒有及格的人是理論上落后了的,也就這么個原因吧。更多的原因我真的想不出來了。
但是就這個四六原則,讓很多人放棄了上進心,一方面覺得考多了也沒什么好處,反正前幾名的獎勵我是拿不到了;另一方面覺得考6o挺好的,不用學的很累,只要將最基本的一些東西,在最短的時間掌握了,這就夠了;另一方面也跟周圍環境和我們的考試制度有關。
但是他們忘掉了自己本來應該做的更好更優秀,為什么我們在能夠有精力和時間提高自我,盡快成長的時候,選擇了安逸呢?
二八定律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提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隨著時代的發展,二八定律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得到了體現:
世界上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世界上80%的全力掌握在20%的人手中;
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于20%的項目中;
社會上80%的智慧,來自于20%的人群中;
廣告行業80%的利潤,給了20%的強勢廣告商;
而現在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及格了,變成了誰拿到了80分,進入了那20%的第一梯隊。原來習慣了拿到60分的你,還有自信跳出原本的舒適區,來爭取80分嗎?
臨時的1%
時代發展越來越快,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透明度也越來越高,原來的四六原則、二八定律正在接受越來越大的沖擊,很可能到現在這個時間點,你在社會上1%之后,就已經是出于落后的,而這1%也只是暫時的,未來這個數值會越來越小。
及格線被提高的越來越小,如果你還滿足于過去的現狀,假設已經是80分了,你覺得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是什么樣的狀態呢?我想肯定是充滿了焦慮。
結束語
當恰當且分量足夠的焦慮充斥身體的時候,所謂的危機感也就會接憧而至。大部分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有危機感,有危機不是壞事,證明你還意識到自己的落后,證明你還有這一顆想要持續成長的心,為了持續提高的及格線努力的心。
我不喜歡分享那些所謂的跑贏他人的人生秘籍,因為我自己也還在爬升的路上,也沒有講解太多的戰勝自己,挑戰自己,樹立目標之類的套話,單純的用幾個數據來講一個道理:
成為終身成長者,才會永遠跑贏那條人生的及格線!!!
相信自己:
早晚有一天,你不必再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時間;
早晚有一天,你必將成為那20%,甚至1%的人;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