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裝

摘自網絡

在19 世紀中葉的歐洲,那時的醫院還沒有消毒的概念。醫生們都穿灰袍子,護士們都穿修女服。醫生穿得很像紳士,戴著高聳帽子。穿行在醫院里,黑壓壓的一片,很壓抑!醫生的這一身打扮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給自己的衣服蹭上血,選擇灰色和黑色,是想讓它們看起來沒那么臟,因為這些衣服從來是不洗的。

就在當時大批病人因為感染而喪生,人們并不知道病人的死亡正是醫生的衣服造成的。改變這一切的人是后來被譽為“微生物之父”的法國人——路易斯·巴斯德,他有過5個兒女,只有兩個活到了成年。另外3個死于傷寒。這件事促使他開始研究感染。

經研究他發現細菌是各種傳染病的起因和媒介,且高溫加熱可以殺死讓啤酒變苦的微生物。并創造了“巴氏殺菌法”,并很快應用在食物和飲料上。巴斯德又意識到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由此建立起了細菌理論,并強調醫生要使用消毒法。

直到1865年,英國醫生約瑟夫·李斯特參考巴斯德的成果,去解決手術感染的問題。于是,李斯特提出,缺乏消毒是手術后發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他為一位斷腿病人實施手術,選用石炭酸作為消毒劑,并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包括醫生應穿白大褂、手術器具要高溫處理、手術前醫生和護士必須洗手、病人的傷口要在消毒后綁上繃帶等。這一系列措施立即降低了手術術后感染的發生概率,大大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此后,白大褂代替了灰長袍,逐漸成了醫生的正式工作服。

現今白大褂已經成為了醫生這個職業的象征,白衣天使,形成了集體的敬意。服裝不僅能夠代表行業的行為和敬意,更多的是代表了個人的職業修養,應該要給被人一種表里如一的感覺,這會給你的人生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摘自網絡

作者:楊作輝 ?踐行者,讀書、寫作、演講踐行到底,戶外愛好者,骨灰級玩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