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先生,
見信好。這是我給你寫的第四封信,因為參加了“彗星社群共讀李笑來”的活動,接下來我還會持續給你寫六天。今天是一封感謝信,感謝你寫的一句話,治好了我的心慌。
今年以來,高強度工作讓我的時間幾乎停滯,項目組經常集體瘋狂加班。瘋狂到什么程度?有兩個月,我就沒在十一點之前下班過。高強度的工作讓我的身體有點吃不消,想想我還年輕啊,我的大好青春,這讓我心慌;每天晚上十一二點下班,我完全沒有業余時間,我看不到自己絲毫的進步,這讓我心慌。
八月中旬,我看到幣市行情大好,在icoinfo上充值參與了好幾個項目的ICO,買買買至滿倉。九月初,央行認定“ICO為非法集資”,市場一地雞毛。我因為EOS倉位重,下跌多,虧損讓我心慌。
ICO以后,我焦慮了,我開始胡思亂想。我冒出一個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半夜約好朋友在洗浴中心碰面聊項目,技師的按摩沒結束我就自己否定了自己。我在那方面一無積累,二無方法和經驗,眼看著可以有成果,可我不知從何開始開展。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本質上說的就是——換。我又有什么呢,我拿什么資源來換?這讓我心慌。
你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中寫到一句非常樸素的話,
接受現實,認清現狀,做腳踏實地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當我把這句話截圖發給我同學,他不屑一顧的說了一句,“這有啥,要不是李笑來有現在的成就,你會覺得他說的好嗎?”我又把你在書中的陳述截圖發給他了,你才開口稱贊。關鍵是你的解釋啊,讓我釋懷。
現實是什么樣子的呢?大量數據表明,這個世界上的資源并不是平均分布在每一個人身上,而是呈正態分布。只有極少數人資源極端貧困,也只有極少數人資源極端富有,絕大多數都屬于中等水平。而客觀事實是,資源是有限的。體現在每個人身上,直接的結果是“絕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人們的主觀意愿總是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
和蘇格拉底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第歐根尼,在意識到資源稀缺的時候選擇了逃避,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觀愿望,“你不是缺資源嗎,那我不消費了,我沒有欲望總可以吧?
前段時間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光明區區長孫連城有點像他這態度。
偉大思想家馬克思選擇了另外一種形式的逃避——使用幻想。他開始幻想對這個世界說:“你不是資源稀缺嗎?沒關系。別看現在是這樣子,可早晚有一天,物質會極端豐富。到那時候,人們就可以各取所需了”。在馬克思去世100年之后的今天,物質和馬克思發表這個論述時相比,已經相對極端豐富了,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物質依然稀缺且依然分配不均,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我的消費較兩年前翻倍了,可我心情并沒較兩年前好。
現代西方經濟學緣起亞當斯密的學說,經過大衛李嘉圖的補充,直至凱恩斯,才算是徹底正視資源的稀缺性,明確經濟學的根本目的——研究“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也就是說,要在承認資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用”。
從第歐根尼到凱恩斯,人類理解并接受“資源稀缺且不勻”的事實花費了將近2500年。可見接受現實之不容易。
前前后后了解了這么多,我想我找到了治心慌的良藥了——逐漸接受現實,正視現狀。不現實的念頭,得甄別并剔除。
目前現狀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提高效用,盡量在現實事務中找到更多趣味,熱情奔放,快樂生活。
謝謝你的開導,遙祝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