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60秒演講丨如何把演講稿寫得更有氣勢?

一篇優秀的演講稿,可以讓一位水平很高的演講者把自己出眾的個人魅力在演講臺上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在自己準備演講稿的時候,自己朗讀練習的時候,自己都會覺得比較平淡,沒有什么亮點。那么,如何才能把演講稿寫得更有亮點,演講時更有氣勢,從而讓聽眾記憶深刻呢?

一、鮮明的針對性

演講通常情況下是就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決定了它必須具有鮮明的針對性.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圍繞“馬克思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他的英名將永垂不朽”這一主題,開頭簡要敘述了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著從理論建樹、偉大的革命實踐等方面展開論述,最后推出“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的結論。演講內容緊緊圍繞主題,觀點貼合材料,材料證明觀點,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二、情感的渲染

一場好的演講需要一種和諧的演講氣氛,溝通與聽眾的情感.如一位學生的畢業典禮的告別講演詞的開頭這樣寫道:再見了,我的校園;再見了,我的老師.幾度回首,還是魂牽情繞;不停揮手,還是抹不去一腔留戀……這種用情感寫出的詩篇,充滿了激情和依戀,容易引發師生的感動之情。

三、內容的凝煉

演講稿要有充實的內容,否則,思想就會失去依托.但演講稿更要注意事件或事例的提煉、概括,并把它轉化為形象性或哲理性的語言.如:這幾天,大家知道在昆明出現了最卑污,最無恥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過用筆寫寫文章,用筆說說話,而他所寫的,所說的,都無非是一個沒有失掉良心的中國人的話,大家都有一支筆,有一張嘴,有什么理由拿出來講啊,有事實拿出來講啊!為什么要打要殺,又不敢正大光明的來打來殺,而偷偷摸摸的來暗殺.這成什么話?聞一多《最后一次的演講》演講者僅僅用了幾句話,就把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性質、程度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下子吸引了聽眾,撥動了聽眾的心弦,為下面的演講鋪平了道路。

四、材料要吸引人

要寫好演講稿,就要對材料進行篩選,選取那些真實可靠的,能突出、烘托主題的,能使人感動和感興趣的,具有強烈吸引力的生動材料.如一位同學在一篇關于中國失蹤兒童的演講稿中寫道:保守評估,中國每年的失蹤兒童總數在20萬左右,而能夠被找回來的只占0.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意外傷害是中國0~14歲兒童的首位死亡原因,每年有超過20萬的0~14歲的兒童因意外傷害而死亡,64萬名兒童因意外傷害致殘。失、輟學兒童人數世界第一,因為貧窮導致自殺、家破人亡的案件數,世界第一。這則材料通過觸目驚心的數字以及在全球排行榜的排名第一生動形象地揭示了冷峻嚴酷的現實,闡明了中國在失蹤兒童和失、輟學兒童的人數占據了全球非常大的一部分。

五、哲理的思辨性

演講稿中的“理”不同于一般的議論說理,它更要通過高度凝煉的哲理性語言來示理。這就需要演講者具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能透過現象揭示內在的精神實質。如雨果在《巴爾扎克葬詞》中評價巴爾扎克:“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用哲理性的詩化語言,對巴爾扎克作了崇高而獨特的評價。對巴爾扎克的逝世,他又說:“這不是黑暗,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慷慨激昂地指出巴爾扎克逝世對于整個世界的深遠影響。它給人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無窮力量,預示著光明的到來,象征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象征一種永恒.這樣的評價,生動具體,充滿了哲理的思辨性.

六、結構邏輯要鮮明

演講要有意識建立鮮明的邏輯結構,能使聽眾感覺到清晰的層次.可采用排比句段、過渡句等語言標志來實現.如《莫讓年華付水流》中,每個段落的開頭都采用“時間”這個詞做語言標志,再選用與時間緊密關聯的短句子來表明層次.時間是一個常數;時間是青春的要素;時間是無情的;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生命;我們要做時間的主人.這樣既承上啟下,又各不相同,從多側面、多角度說明了青年朋友應珍惜寶貴的青春年華,使聽眾感到層次清楚,印象深刻。

七、積極的鼓動

演講者通過自己的情感,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氣勢,鼓動聽眾接受演講者的觀點和主張.這種鼓動往往能夠起到催人淚下、發人深思、感人奮進的功效。比如:來吧,讓我們同心協力,一道前進!這種富有激情的演講,不僅為聽眾樹立了堅定的信念,而且也使他們產生了火熱的情感,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鼓動性.

八、語言的獨特性

演講稿的語言既有自然質樸、簡潔明了的本色,又要具有準確嚴密、條理規范、生動形象、平易親切、圓潤動聽、幽默風趣等特點。這就要做到認真地錘煉語言.有時在整散結合中顯示出參差美,有時在平易中顯示絢麗美;有時需曲折含蓄,峰回路轉;有時需明白曉暢,酣暢淋漓;有時莊重,有時詼諧,有時激昂,有時舒緩……凡此種種,都要各得其“體”,恰到好處.如魯迅先生《未有天才之前》這個演講的語言運用得就很成功.演講的第三部分有這樣一段話:

就是在座的諸君,料來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產生罷,然而情形是這樣,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我想,天才大半是天生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在這里,魯迅先生把群眾比作泥土,把天才比作種子,形象說明了要培養天才,支持新思想新文化的必要性,使聽眾在輕松幽默的氣氛中接受了道理。

學寫演講稿和演講的過程,都是不斷積累知識、提高寫作能力的過程.寫好演講稿,就已經向一個出色的演講者的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摘自知乎網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