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個朋友,是大家眼里公認的學霸和神童,小學一路跳級,大學出國讀名校,工作后也一直在世界各地。
見過名川,望過大海,不可謂不是豐富多彩。
有天晚上,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問我:“你對孩子的未來有沒有什么規劃?”
這個問題讓我當場就懵圈了。
倒也不是沒有想過孩子的未來,無非是:
A,孩子是學霸,一路讀書到逆天,自己找到靠譜的工作。
B,孩子是學渣,成績不好特長來補,學點一技之長,將來有個謀生的手段。
但我還是不知該如何回答他的問題,因為無論孩子是學霸還是學渣,作為父母,除了陪伴其實并沒有什么可做的。
我說:“我對孩子的未來并無規劃,唯一可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努力提升自己,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全力以赴地支持她?!?/p>
朋友對我的回答嗤之以鼻,他說:“你連自己想要培養怎樣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能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
我不知道他所指的“美好未來”是什么,趕緊請教。
他答:“你的孩子從政是不大適合的,太單純,不適合混官場;送出國去留在國外,太遠,你也一定舍不得;留在身邊經商倒是可以,但是商場如戰場,女孩子嘛,做點小生意就可以了,大買賣還是嫌辛苦了點?!?/p>
嗯,這個答案還可以接受,畢竟沒讓我直接給閨女找個好人嫁了就得了。
于是,我洗耳恭聽:“該何如?”
他答:“讓孩子熟讀經史子集,大量背誦唐詩宋詞,每天早晨起來念英語。語數外三門搞好,別的都不重要?!?/p>
我想起孩子剛剛開始學鋼琴的時候,他就告誡過我:“鋼琴這東西,學了半點用處都沒有?!?/p>
我謝過他的指教,把丫頭兩歲時背誦一百多首唐詩宋詞的視頻發給了他。
我說:“我并不覺得一個從小就會背誦唐詩宋詞的孩子,有多了不起;也不覺得,孩子將來會因為能背誦經史子集就變得有出息?!?/p>
【二】
這個夜晚,我是失眠的。
我以前一直堅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總覺得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如果見過了世面,那么見識一定不會太差。
但聽完這個朋友的這一席話,我的這個觀點完全被顛覆了。
我第一次意識到,一個人的見識跟他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是全然沒有任何關系的。
這個發現讓我感到悲哀。
我常在想,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差異,難道真的就只是GDP的差異嗎?
經濟的差異只是一小部分,觀念的差異,才是真正難以逾越的鴻溝。
朋友的父母都是老師,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出國留學,以至于去什么樣的單位謀職,都在父母的精心謀劃之中。
朋友曾經對父母這樣的安排感到不滿,但是多年以后,在潛移默化中,至少在教育的問題上,他已全然變成了父母的翻版。
那些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最終也沒能改變他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
【三】
我想讓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回不回來都好。
如果她學有所成,想留在外面的世界里,那我也有自己的風景要看。
我們各自在路上,互不干擾。
如果,很不幸,她不是一塊讀書的料,那也可以找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來做。
“術業有專攻”,有一技之長的小孩總能生存下來。
記得小時候,她說想做一個會畫畫的奶茶店老板。
我真心覺得這愿望很好。
一個有審美趣味的奶茶店老板,做出來的奶茶應該也會很吸引人吧。
所以,所謂的教育,陪伴與支持,就好。
至于遠方,沒有夢想,就不要去了。
因為,去了也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