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哪里我看到了這么一句話“美是未來最大的競爭力”當時有那么點震驚,為什么美是生產力?到底什么才是美?我對美有認知嗎?有點心慌,身在美業,我竟然連這么個意識都沒有.又有點欣喜,畢竟我身在美業,就算從現在才開始意識到,總歸還是是有機會的。
我能想起自己對美有那么一點小觸動是在我24歲那年第一次逛動物園的時候。
是的,我到24歲才第一次逛動物園。我是一個成長在農村的80后,父母是地道的農民,上大學之前從未離開過我們那個小村莊。
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我看到各種鳥兒時,那種震驚與感嘆。它們的羽毛怎么那么美?顏色為何組合得的那么和諧?大自然到底擁有什么樣的魔力讓這些小動物的皮毛這么美。服裝、飾品等設計師的靈感是否來自于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提取?腦海中閃現出楊麗萍的身影,隱約感覺到她對美的理解和運用就是來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想到自己美學方面的積累貌似趨于零,未來我需要提升這方面的能力可以從觀察自然著手。等我走出動物園,快節奏的生活,忙碌的工作,焦躁的心讓我把自己的這點對美的感悟的小火花給熄滅了。但是這一次的經歷讓我對美有了一點小小的認識:美來自于大自然。
多年以后,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度進入原來的服裝都穿不出以往的效果的狀態,我變得焦躁,沒有自我,也沒自信,買買買卻永遠不能讓自己滿足,總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覺。我開始抱怨,變得沒有耐心,沒有安全感,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巨大的漩渦,拼命尋找,越找越迷茫。開始否定自己,一度還有去微整的想法。我以為自己不美了,更準確的來說,我看不到自己的美好了。
想改變總會想得到辦法,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接觸到了形象 美學。也就是穿衣打扮,變美。學習過程中,我對美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對個人穿著打扮而言,穿出美感需要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你屬于哪種氣質類型,你想向她人傳遞什么樣的自己?你給周圍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內在的氣質與你向外人傳達的信息以及別人對你的感覺如果是統一的,那么這個形象就是適合你的,是最美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之前迷茫的根源在哪里:那就是角色身份的改變,以及生活的經歷塑造,讓我的內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改變讓之前適合我的服飾,現在穿著顯得格格不入。它已經不再適合于我。而我,對自己的認知還停留在少女時代,當我的角色里多了妻子、母親、兒媳這樣的角色之后,我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我了。
我對美的理解又有多了一個維度的認識:和諧是美。從個人形象來說:內在與外在統一是美。身份與環境統一是美。
愛是美。當我開始關注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越來越了解自己,進而變得越來越自在,我發現自己越來越美了。李笑來老師的那句:“鑰匙一定不在鎖頭上,你需要到別的地方尋找”
某個禮拜六的早上,腦海閃過: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去這個地方的博物館看看這句話的時候,我走進了廣西民族博物館。踏入《穿越時空的鼓聲——銅鼓文化展陳列》,以前的我一定是走馬觀花的匆匆走過,你問我看到了什么,我會說就是幾個銅鼓呀!銅鼓來源,作用,藝術價值都不會與我的內心發生一點點的化學反應。不會引發我的思考和感嘆,因為之前的我,這些全部看不見。而現在,我竟對這一切產生了好奇,而這好奇帶領我看見了美!雖然只是一點點曙光,我感覺到我要上美學路了。繼續參觀,廣西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織染與服飾、民間與工藝等一路下來,我看到那些農作工具、修建在山中的吊腳樓突然覺得它們那么美,那是一種智慧之美。是我們的祖先在生活勞作過程中方便勞作動手做出來的,它們總是具有某種用途,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織染與服飾部分這些少數民族的婦女是怎么做出這么美布匹,哪些栩栩如生的圖案:或花鳥或線條或象形文字她們是如何搬到布匹上去的?是什么觸發她們用蠟染、草染這些方式來染布?我的腦袋好似開了一個洞,那么多的為什么從腦子里蹦出來,有點應接不暇。這些問題有待我一個一個去尋找答案。我模糊的感覺:美還是人與自然長期共存的過程中的覺察、發現與創作。美是一個大大的話題。
有點凌亂的記錄,以上是我對美的一點點皮毛的認識,感悟還很淺很淺,我的美學之路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