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想去,我還是想為趙括說些話,我們教科書版本式紙上談兵的趙括,當然不是那么無能,我們其實誤解了趙括上千年。紙上談兵是后人對他的妄評,戰國連紙還沒發明呢,談兵就算了,還紙上,我就只能呵呵了。
趙括出場是在長平之戰,被人們接受的觀點是趙王聽信了間諜的讒言,認為秦軍怕趙括為將,于是換下了廉頗,當時藺相如也已經去了,如果要換將,趙國當時除了趙括其實也已經無人可換。長平之戰秦軍寶劍鋒從磨礪出,劍鋒所指所向披靡,一開始就打的趙軍沒有一點還手之力。廉頗善利用地形,建立固若磐石的壁壘堅守不出,打保衛戰廉頗在歷史也是無人可及了。無論秦軍派人如何辱罵,就是堅守不出,這讓我想起三國初效力董卓的呂布對抗袁紹的聯軍在陣前如何辱罵,袁紹也是怕的可憐,三國中演的是這樣,當然歷史真正的袁紹也是一代梟雄,三國簡直把袁紹演成了個窩囊廢,袁紹在三國不是主角,這也可以理解。包括大秦帝國,電視劇對歷史人物的刻畫總是不準確的,你把電視劇當歷史來讀,還以為那就是正史,我就只能笑呵呵了,歷史幾千年真相又有何人能夠說清,再說平凡的我們關心的也只是別人在歷史中嚼咀的嗟來之食罷了,是否真實又有什么重要,只要故事精彩就夠了。歷史從來都是勝者王敗者寇,你勝利了,就是歷史選擇了你,你輸了,后來寫史的人總要吹毛求疵找你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你智商有問題就是人品有問題,反正說白了,你就是有問題。袁紹,趙括當時可都是一代梟雄,電視劇把他們演的那么愚蠢,我真心也是醉了。我們誤讀了太多歷史的人,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不了解真相,有的只有別人的轉述罷了。看我又說遠了。
趙王換下廉頗,走上歷史舞臺的就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談論兵道,父親也自愧不如,在大秦帝國電視劇中,趙王啟用趙括時,大殿之上,重點演繹了趙括頭頭道來談論兵道,在我看來這段甚為精彩,這段我就看了好多遍,很過癮。趙括上場并不知道秦國埋藏了一個大殺招,這個大殺招才是這場戰爭的致命要害和精彩的地方。
趙括明面對陣的是秦國的王紇。趙括軍事世家,自己又熟讀兵法,又有優勢兵力,各方面來看對戰都占著上風。趙括在廉頗疲軟對峙大秦3年后思前想后想要打個閃電戰、殲滅戰,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退王紇。趙國從趙武靈王起,軍隊機動性強,就講究兵貴速,不貴久。趙括明面對戰的是王紇,不知道真正對戰的卻是大名鼎鼎的白起。
當時白起正在帥兵攻打韓國,白起秘密通過羊腸坂穿過太行山增兵到長平。一個秘密增兵,使戰爭瞬間變了性質,變成了一場信息不對稱的戰爭。趙括還不知道被蒙在鼓里,從這一刻起,戰爭的天平就在向秦國傾斜,從這一刻起,就注定了趙括的敗局,下面我就來分析白起秘密增兵背后的意義。
史記記載,秦王陰起白起,一個陰字,偷偷的用白起,首先迷惑了趙括,趙括沒有知彼,連對戰的首領更換都不知道,就容易輕敵,事實上,秦軍佯敗,王紇且退且戰且敗,趙括果然掉進白起的埋伏,墜入三面環山只有一個出口的口袋地形中,30萬趙軍,最后被白起生生活埋。
白起秘密增兵長平,韓國是不知道的,當時白起正在攻打韓國,白起玩兒了一把空城計,韓國不知道白起已走,也不敢輕舉妄動。
白起秘密增兵長平,也是為了不讓各其他諸侯國知道 ,迷惑各國不去縱橫共同對付秦國。站在各國的角度想,秦強趙弱,如果秦國滅了趙國,接下來當然就要對剩余其他國家下手。這個道理在三國時體現的玲離盡致。三國就像保持平衡的三角凳,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會不保,三國共存其實是一種綜合博弈的平衡。后來秦國要滅邯鄲了,邯鄲保衛戰使各國不得不合縱,引出什么信陵君竊符救趙等一系列的事,也說明了這一點。反正其他國家就是不讓趙國被秦國給滅了。
很多人說長平戰敗是因為趙括戰略失誤,可對戰不按常理出牌的白起,趙括能挺如此之久,趙括之能怎能被貶損。可歷史從來都是成王敗寇,不怪趙括無能,白起戰神的神話又豈是浪得虛名。他可是白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