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打卡話題】
讀完《我和剽悍行動營的故事》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
我和Peter寫作營的故事
1
寫作,心中一定要裝著讀者。無處不在地為讀者考慮。考慮讀者讀完后能收獲什么,哪怕是一點點經驗,也是尊重讀者的時間。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二者是一回事才行,我們好多人都是知道了一大堆道理而不去行動的人。
2
加入Peter老師的寫作營,完全是一種信任。自己常寫,也喜歡寫,但要按時完成作業,堅持打卡90天,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在打卡第三天(2017.8.14),就幾乎放棄了。那是因為突然要求,在小程序《鯨打卡》上打卡,整整熬時一天,文字輸入不到卡上。我心痛自己的時間。是小組長陳偉鼓勵下,又開始了打卡。原來文章可以先在微信上寫好,然后復制到《鯨打卡》上。
2017.8.17和高中同學去山西定襄玩了一天,看了《閆錫山故居》,回家晚了,寫完作業,打卡已是凌晨1點,打卡成了8月18日了。而18日的打卡就沒辦法了。我差一點又要放棄。Peter老師鼓勵說,差一次打卡沒關系,繼續努力。8月23日23點02打卡,又沒打上去。這一天打卡程序設置了23點以后不能打卡。又空缺了一次。當時心灰意冷。萌生了第三次放棄寫作營。靜下心來想:規則隨時在變,不過是要求我們準時完成。小程序的制定,也是為了嚴于要求我們。若不能堅持,就多從自身找原因。做任何一件事,哪有完美無缺的,不就是一步一步改變,向好的趨勢發展嗎?于是咬牙,再寫,再堅持。也許還會有第四次,第五次想放棄的念頭。但每克服一次,自己的認識就提高一次。人生的道路,也不就是這樣磕磕絆絆走過來的呀。
3
可以說,好多觀點,我和Peter老師是相同或相似的。比如,利他思維,要求別人做到的前提是自己先做到,挖掘自己的故事,找到自己的方向,不為偉大,只為細小。我想補充說一下“細小的行動”。我花錢的時候很少,多是買菜,我與小菜販子關系特別好,總買他們的不好賣的菜,我就想讓他們掙錢。小區內打掃衛生的,也和我關系不錯,我就是親近這些辛勞的人,尊重這些累死累活的人。十幾個春節了,我沒有買過煙花炮竹,那是污染環境。我不能改變大環境,至少可以少生產垃圾。
4
當然,與Peter老師不同的觀點也有。但碰撞的少。比如,我喜歡寫作營中,雜亂的聲音多一些,觀念多一些,視角更不同一些。我認為,一個人的成長,能容納得越多,成長越快。就像大海,不拒絕所有的細流,才成為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