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講座很多,只要想看那是每周都有,我偶爾也去。去講座當然是為了聽嘉賓分享,但去的次數多了,漸漸覺得提問互動環節也挺有意思。
有些人確實能問出質量不錯的問題,但大部分人恐怕連要問什么都沒想清楚。這樣說或許有些刻薄,但提問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自己很難在現場馬上想到一個值得問的問題,所以我極少在講座上提問,如果要問也會事先醞釀半天——如果時間允許的話。
我試著將提問觀眾分為六種,如有冒犯請見諒。
(以下嘉賓和觀眾發言都憑回憶寫出,并非原話,但意思大致如此。)
有志青年型
多見于文學、翻譯講座,基本符合人們對不得志文藝青年的刻板印象,永遠向往詩和遠方,卻也只滿足于向往。他們總想向臺上的“成功者”求一點人生建議,問題可概括為“怎樣才能成為您”,認真回答起來少則需要一個職業咨詢師的兩小時,多則需要十幾個教授的四年時間。
兩年前在單向街聽周克希的講座《一名譯者的自我修養》,就遇到過一位這樣的觀眾。周老原本是數學專業,卻數十年筆耕不輟,翻譯了很多法國經典文學。講座時他已經說到了一些學習翻譯的心得,最后還是有觀眾提問:我也不是外語專業,怎樣成為翻譯?
周老說:著手練習,多多練習。
孔雀開屏型
幾乎每次講座都能碰到的一類觀眾,他們提問不是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而是想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尋找一種認同。自己講上一分鐘,最后問一句:您覺得是這樣嗎?
如果觀點獨特,表達清晰,這部分人其實可以成為很亮眼的觀眾,能給講座補充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但是實際上,大部分人在闡述觀點這一環就已經輸了。他們沒法用簡單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別人也就沒法給出有效的反饋,最多選一個角度簡單點評。
他們也沒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發言格式是相似的:我想請教一下 X 老師,剛才您說到 xxxx,但是 xxxx,我認為 xxxx,我說得對嗎?
醉翁之意型
比較罕見的一類觀眾,能找到和講座幾乎無關的獨特提問角度,提問效果極度不確定,但多半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回憶。
昨天去單向空間參加三明治的新書發布會,GQ 主筆何韜分享了他采訪追星族的經歷?;迎h節有觀眾提問:你采訪過 GAI 吧?真實的他是什么樣的?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
何老師愣了一下,說:你的問題太大了,能不能切小一點?
觀眾思索半天,又說:比如,我們看到的都是電視上包裝出來的 GAI,還有微博上展示出來的 GAI,那么真實生活中的他有哪些和包裝出來的形象不一樣的地方?
片刻的沉默,然后觀眾席一片哄笑。
看來是個追星族啊。
愛崗敬業型
來自同行或者相關行業,借提問機會和嘉賓套近乎。嘉賓一般會說活動后私下討論。我覺得只要給自己打廣告不是太過分就行。
這類人我基本不記得他們的提問內容,不舉例了。
神探狄仁杰型
中規中矩的一類觀眾,喜歡就近期的某個相關事件問嘉賓“元芳你怎么看”,有時候能引發不錯的討論,但一不小心就會顯得特別外行,甚至特別知乎。
認真好學型
珍貴的優質提問者,會詢問嘉賓一些技術細節,比如如何處理某一類翻譯問題,寫作的時候如何處理多個人物的故事。
我非常感謝這類觀眾,他們問出了很多我感興趣但是沒有想到的問題。
最后說一個我聽過的奇葩故事吧:
大學公選課上講了《鄭伯克段于鄢》,臨下課時有學生問:老師,鄭伯是誰?他為什么要殺死段于鄢?